一般往年,都是晉王第一,然而那一年,百官評來評去,卻是晉王與一名未留姓名的詩詞無法定奪。
先皇當時對那未留姓名的詩詞感覺驚豔,於是命人尋來寫詩的少年。在新年宴上,便讓少年與晉王一同對詩,看看誰更勝一籌。
幾個來回,晉王的詩詞,少年皆能對上,少年的詩,晉王也能對上。而少年的相貌面生,甚至沒有人看出這是誰家的公子。只是看那公子年紀輕輕,卻舉止溫文爾雅,一把素扇在手,優雅雍容。只是臉上略帶病容,說話之時,偶有咳聲,似乎是極少出門的人。
當時對詩之後,先皇盡興,便決定來一場比武。晉王少年氣盛,從未想過有人才華上能勝過自己,雖然這少年只是與自己平手,但是看少年的樣子,應該是比自己年長才對,於是要求與少年比武。
少年自稱自幼體弱,不曾習武。劉太妃雖說不上在後宮一手遮天,但是也是先皇寵妃,見兒子的風頭被搶,自然不樂意,於是刻意刁難少年。
當時劉太妃說,不知這少年是何處而來的野小子,竟然如此無禮,權貴之子,哪兒有不習武的道理。
就在劉太妃說話的時候,另一名八歲的小少年上前頂撞劉太妃,自家哥哥本就身體不好,就算習武也肯定不是晉王的對手,已經認輸,何必咄咄逼人。
八歲的孩子,公然頂撞劉太妃,劉太妃怒斥,此乃何家的孩子,這麼不知禮數。
當時少年只是道了一句:"玉棠樹上結雙子,不及雲桑一實貴,本為禹啟同簷下,奈何面對不相識。"
眾人皆知,衛太后名玉華,衛太妃名棠語,劉太妃的名諱便是別雲。
終於有人認出,少年樣貌與已薨的衛太后頗為相像,衛太妃也乘機趕到新年宴,假意責備馨王年幼不識禮數,自己教導無方,望先皇降罪。
當時的初丞相卻道:"自古皇子皆有輔臣教誨,何以是衛太妃的責任?"
其實那年新年宴本就別有目的,那時陛下已經漸感身體不適,而且太子之位一直懸空,那年的新年宴,陛下本意就是讓晉王展示才華,加上晉王戍邊有功,正好可以立賢為由,將晉王立為太子。
而突然出現的少年,陛下確實沒有認出這是自己的嫡長子,而是覺得這少年才華不錯,可堪在晉王成為太子之後做太子伴讀。
朝廷之人皆知,皇子開筆乃是大禮,再不受寵的皇子,也會有禮部主持,然而大皇子與小皇子卻全無記錄,更遑論輔臣了。
原本應當是為晉王揚名的新年宴,卻讓大皇子與衛太妃出盡風頭。
陛下事後下詔罪己,為陛下與馨王請了師傅,補了開筆之禮。之後賞賜了衛太妃,封衛太妃為賢妃。
從那時起,陛下與晉王開始了太子之位的爭奪。
陛下素來名不見經傳,然而卻在那次新年宴後,在朝中聲名大振,迫於形勢,陛下只得許了陛下參與朝政。
之後陛下利用衛家僅存的勢力,開始在朝中經營了起來,半年後,陛下親自拜訪了初丞相。
劉太妃在朝中經驗數年,本就是權貴之女,又有先皇寵愛,晉王成為太子本來並非什麼難事。誰知,陛下竟然說服了初丞相,於是年紀尚幼的初菱行了成人禮,初丞相向陛下請旨,賜婚陛下與初菱。
由於得了初丞相相助,陛下終於實在朝堂上有了與晉王分庭抗禮的實力,於是開始了那場太子之爭。
恰逢此時,衛太妃突然薨逝,衛太妃因教導皇子游方,賢名遠播,竟然在聲名最盛的時候,突然辭世。衛太妃一生韜光養晦,只得在辭世之時,寫下了一本《棠語集》,記錄了所有對陛下的教誨,以及衛太妃畢生所學。
至今《棠語集》依舊是名家大作,陛下登基後雖未刻意推崇,然而諸家教子,皆會參看《棠語集》。
曌國立太子之事,無非立嫡或是立賢。在衛太妃辭世後,眾人方知,曌國諸多慈濟院皆是衛太妃平時節儉接濟而建立,而當今陛下更是在衛太妃的影響下四處奔波,造橋修路,在民間行了諸多於民有利之事。
於是太子之位之爭變得更為激烈,究竟是立仁愛之名的嫡長子,還是軍功在身才華出眾的晉王。
而因為衛太妃之死,朝堂之上,不少正直的權臣認為應當立當今陛下。
"陛下好厲害啊。"雨翩翩感嘆,初菱道:"在先皇下詔我與陛下訂婚之後,我父親暗中找上你們雨家,家主出了巨資相助陛下,這也是後來陛下得以順利登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