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了,夢也醒了。
第二天吃早餐的時候,趙雷鳴頗有些擔心,“市長,我們一分錢不要,把我們的啤酒廠給秦啤,回去會不會有人說我們賤賣資產?”
何市長很沉得住氣,“秦啤是國企,從一隻手倒騰到另一隻手,不算賤賣,更不算流失……”
“老趙,你也別怕,我聽說,國家對膠捲行業,全行業想要賣給外資呢……”何市長給手下的廠長打氣。
此時,最能體現“國退”決心的事例發生在中國的膠捲產業。
一個看上去很瘋狂的計劃,正在上演,中國同意全球膠捲業的老大美國柯達公司對中國膠捲工業實施全行業收購。
根據協議,中國膠捲業的7個企業將全部與柯達建立合資企業,柯達承諾投入10億美元,並把世界一流的感光技術帶到中國,這個轟動了國際商業界的協議被稱為“98協議”。
此時的柯達正陷入空前的災難之中,這家因發明了感光乳劑而百年不衰的老牌公司受到了日本富士的強力衝擊。在歐美市場,柯達節節敗退,揹負了超過10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
當裴學德上任的時候,他的新同事講了一個正在柯達流傳的黑色幽默:
柯達與泰坦尼克號有何區別?答案是:泰坦尼克沉船的過程中有交響樂相伴。
在中國市場上,柯達同樣是一個落後者,富士佔據著70%以上的市場份額,如果透過常規的市場競爭,柯達幾無勝出的機率。
如果說柯達的現狀是焦頭爛額的話,那麼,中國膠捲業則算得上是走投無路了。
與家電、飲料等行業一樣,1978年之後的中國膠捲業改造也是從成套裝置引進開始。
“你看,膠捲行業,與我們啤酒行來,是不是很象?”何市長剝開一個雞蛋,“所以,你擔心什麼?”
趙雷鳴其實是不必擔心的,膠捲行業真的與啤酒行業很象,走併購兼瓶這條路,是大勢所趨,不能更改。
經濟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其實,與啤酒行業一樣,從80年代初開始,各地政府爭相立項,相繼從柯達、富士和德國的愛克發引進了成套的彩色膠捲生產線。
其中,廈門福達與柯達的引進專案投資15億元,汕頭公元與富士的專案費用更高達40億元。
在短短10年內,中國建成了7家膠捲工廠,成為世界上擁有膠捲企業最多的國家。
國營企業的所有痼疾都在膠捲業集中地暴露出來:鉅額的重複投資,缺乏技術消化能力,市場競爭乏術,機制僵化而管理混亂。
到1993年前後,國內膠捲企業全數虧損,行業總負債超過100億元。
便是在這樣的時刻,同樣身處困境的裴學德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裴學德的方案是誘人的:“在中國政府改革國有企業的過程中,柯達將帶來三樣東西,一個是技術,一個是世界級的管理,一個是至少10億美元的投資。”
柯達的構想無比巧妙地契合了對國有企業改造乏術的現實,協議就此達成……
在開發區吃了到秦灣後的第一頓早飯,何市長又一次接到了夏紅民的電話,其實他真的不想跟夏紅民吃飯,可是沒有辦法,廠子都白送給人家了。
“夏書記,你們秦灣白白得了一座廠,你真的要請我吃飯!”這句話,何市長說得理直氣壯。
試想,這個世界上,哪有一頓飯會貴過一座廠的道理!
“秦東呢,”夏紅民笑著放下電話,“我聽說,這幾天他根本不在開發區,那二十六家廠的經理廠長都在等著他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