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心而論,國策與何宏圖絕對是中國啤酒行業資本運作的“啟蒙者”。
從90年代初,國策和何宏圖以旋風般的收購進入啤酒行業,迅速成為中國啤酒行業最大企業之一,但僅僅數年,就走到了賣廠跑路的田地,這讓何宏圖怎麼也想不通。
今天,他早早來到了和平飯店,傍晚吹著江風,坐在飯店的露臺上,可以眺望浦江,也可能觀看燈火,人生的愜意莫過於此。
當那個年輕的身影出現時,何宏圖笑著迎了上來,“秦董,我們又見面了。”
幾年前的相見,秦東還是嶸啤的總經理,現在已是秦啤的董事長,“我跟何先生是老朋友了。”秦東笑著坐下來,打量著何宏圖。
何宏圖的衣著非常講究,不論到什麼時候都有一種考究的味道。
“我這次來啊,一是重敘友情,二是秦董聊一下,中國的啤酒行業。”
“何先生是想問,憑藉著強大的資本優勢,為什麼國策會走到賣廠跑路的地步?”
秦東講話很直接,何宏圖卻認真地請他講。
“秦董事長,我可以說,我一直在關注你。”
“現在你我其實走的是一條路,都在瘋狂地兼併能夠兼併的啤酒企業……”
何宏圖對秦東的評價很高,他認為,秦東是中國品牌大規模運用資本力量的樣板。
秦東到秦啤上任之後,即開始大規模收購。
到現在收購十餘家啤酒廠,並且已經對外資啤酒舉起屠刀。
他要把生產能力擴張到五百萬噸,在全國17個省市佈局五十個生產基地,完成國內市場戰略佈局,“這是大手筆!”何宏圖讚道。
但坦白說,剛剛運用資本大棒的中國品牌確有非理性成分,讓秦啤背上較重包袱,但有一點必須明確,秦東用資本做大做強的思路沒有錯,而且這一思路在後來英博對AB的收購中得到再次證實,只有資本才是啤酒行業真正的“終結者”。
而且還可以設想,如果沒有秦東的大規模擴張,秦啤是否會成為外資啤酒砧板上的魚肉?畢竟啤酒企業的做強一定是建立在具有一定規模基礎上的。
如果不相信這種觀點,可以去看看海珠啤酒,這個曾與秦啤、燕山三足鼎立的品牌,後來已經淡出了全國一線品牌的行列。
“確實,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路,可是走法不一樣。”秦東笑著端起咖啡,“我是能吃大蒜還能喝咖啡,而何先生,只會喝咖啡,不會吃大蒜。”
此話怎麼講?何宏圖很虛心。
“此時,中國啤酒企業非常弱小,五萬噸以上的啤酒廠大都被外國人收購了。”
但國策如此強大的資本為何被弱小的競爭對手吞噬?
“我的觀點是,盲目冒進等導致你們出局。”
“其實,現在看來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你們在很大程度上帶有金融資本的痕跡,沒有打造品牌,甚至也沒有起碼的經營水平。”
“國策集團的市場過於分散,在杭州、泉州、錦州和煙臺等地都進行布點,這種佈局雖然很有氣勢,但幾家工廠在市場上無法形成一條相互呼應、彼此照應的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