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效益不彰,國有企業的虧損面在這些年有增無減。國家統計局對天津、哈爾濱、瀋陽、成都等 15 個大中城市的 2 600 家國有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到 1994 年末,這些企業的資產總額為 2 544 億元,負債卻達 2007 億元,企業負債率平均高達 78.9%,與 10 年前相比,資產增長了 4.1 倍,債務則增長了 8.6 倍。
很多企業每天還在生產,但是製造出來的產品往往從生產線上搬下來,就直接拉進了倉庫。
今年九月份,《人民日報》刊登了長篇經濟分析文章《來自“八五”(1991~1995)的報告》,用極大的篇幅談論了國有企業面臨的三大困境。
一是虧損居高不下,國有企業的虧損數每年以 14.2%的速度增加,年均虧損超過 500 億元,在全部虧損企業中,國有企業佔 70%以上。
二是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庫存產品每年以 30%的速度增長,超過生產增長速度至少 10 個百分點。
三是國有工業綜合經濟效率指數比“七五”時期(1986~1990)下降5.4%,資金利稅率和成本利潤率都低於非國有企業。
今年 7 月份,國家體改委宣佈,開始於 1994 年的百家現代企業試點工作將延期一年,也即從原定的 1996 年底延至 1997 年底。
公開宣佈一項重大改革“延期”,這還是改革開放後的頭一遭,從中人們都體味出了試點改革的百般艱辛。
“別的企業的困難我們管不了,困難企業太多,我們也管不來,現在我們就是要解決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秦東笑道,“今年,我們還是兩條腿走路,對外,以市場為導向,打市場拼市場搶市場,對內,以管理為導向,形成我們嶸啤自己的管理體系和管理規範……”
嶸啤的管理向來嚴格,從周鳳和擔任一把手時,車間裡就很乾淨,陳世法接過一把手後,管理也講究責任,當秦東主持工作後中,他一直在外面跑市場打市場,管理方面,又是周鳳和頂了起來。
“一個廠,首先要讓員工成為合格員工,然後才能講質量,講美譽度,最後才是品牌,我們現在有基礎了,員工合格,狠抓質量,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也有了美譽度,形成了品牌優勢,是時候建立我們管理體系和管理規範了。”
周鳳和不斷在本子上記著,這也是他思考的內容,嶸啤廠裡,光規章制度就有幾大本,可是這裡面有生產紀律,有工作紀律,沒有捏合到一塊,形成系統的東西。
他看一眼秦東,這個年輕廠長,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
“制度彙編成冊,形成一個管理系統,我給這個系統起了個名字,叫作ECR管理系統。”
秦東看看大家,大家的英文普遍不好,武庚當時學的是俄文,英文也是一竅不通。
“E代表每人,每天,每事,C就是控制,R代表,”秦東把三個英語單詞解釋了一遍,“在這個管理體系中,有幾個重點,重點就是崗位管理,班組管理,分廠管理,職能部門管理,經營決策,全員激勵……”
同城的張廠長也提出了自己的管理哲學,其實無論是張廠長還是秦東,都不約而同借鑑了日本京瓷稻盛和夫的思想,他的《活法》、《幹法》幾本書,後來風靡中國企業界。
京瓷的阿米巴管理法,後來也為張廠長所借鑑……
“管人的,說實話,就是個惡人,”秦東笑了,大家也笑了,“管人不但要獎勵,更要處罰,所以不得不當惡人,大家說,這個惡人誰來當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