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李靖眉頭微皺,發問道:“其一,若敵人不使用火攻呢?其二,殿下又是如何算到臣派遣了兩營援兵,又是如何算到他們可以同時在天亮前抵達戰場?”
李承乾回道:“甬道狹而長,最怕火攻,而我又一直讓將士把甬道內屍體清理出去,營造一種害怕火攻的心理暗示。”
“當然,如果他們這還想不到,我也會安排將士不小心說漏嘴去提醒他們。”
“至於李師的第二個問題,靠的是小學數學。”
李靖偏頭,訝然道:“何為......小學數學?”
“啊這。”李承乾摸了摸鼻頭,道:“古籍記載,可惜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李靖恍然,交談一時陷入沉默。
半晌後,李承乾想到自己承諾給予將士戰馬的問題,隨即給李靖提了一句並道明原因。
對此李靖倒也沒有多說,只是點頭應承下來。
雖說戰利品應當上繳朝廷,但以殿下那時的情況許諾一些錢財激發士氣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堂堂太子,金口玉言,不至於因千餘戰馬受損。
是的,在李靖看見那兩萬匹整整齊齊的戰馬時,整個人激動到顫抖。
殿下這不僅是獲得了一場大勝,收穫更是足以提高大唐兩成戰力。
哪怕以後再攻打草原民族時,也不會因為戰馬而發愁。
比如.....吐谷渾。
不過說到吐谷渾,李承乾突然想起了那日的朝堂論辯——和親。
也是這場戰爭的半個起因,就是不知現在朝堂諸公還支援和親與否?
這個問題讓李承乾著實有些拿捏不準,別看當初朝臣們同意了自己的提議,但他們的意思可是打下党項,兵臨吐谷渾再來和親。
仗都打了,還和親,那不是白打了?
念及於此,李承乾心中又升起一個新的想法,斟酌道:“李師,咱接著是不是要兵臨吐谷渾了?”
李靖點頭道:“待整理好党項事宜,留下萬人將其押送回岷州城,咱就出兵。”
李承乾又道:“那日李師在朝堂所言,若有數千騎兵,可叫大唐威名響徹草原,是真是假?”
李靖自信十足道:“當然是真,但臣指的是真正的戰馬。”
真正的戰馬......
李承乾明白李靖所言,於是抬手遙指要塞馬場,道:“若李師帶著那些戰馬,可能與吐谷渾一戰?”
此言一出,李靖拍手大笑起來,老臉上滿是無奈。
“殿下,打得過,但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