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在晉可不管這麼多,只要現在的他,權勢地位還在,就行了。
至於是在哪個部門辦事,別人怎麼樣,或者以後的朝廷格局怎麼樣,他可一點不在乎。
因此他也是欣然領旨謝恩,一整天的頹廢瞬間一掃而空,整個人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有慾望有野心是好事,何況王在晉的慾望,並不像其他人一般,貪財好色。
而是想著掌握權勢,做出突出的功績來留名青史。
這也是朱由校重用他的一大原因。
否則別說擔任要職,屹立在文官之巔了,灰都剩不下了。
安撫好他之後,朱由校還不忘提醒告誡道:
“朝廷的改革遠不止於此,還有軍隊的改變,靠朕一個人是成不了事的,少不了你們這些臣子的輔佐和執行。”
“陛下放心,臣必謹遵聖命,鞠躬盡瘁。”
王在晉走後,朱由校又挨個的召見了內閣另外兩個大臣,王象乾和徐光啟。
毫無意外,思想本就較為開放,深知變革重要性的徐光啟,是堅定支援的。
而王象乾則是一種模稜兩可的預設態度,和朱由校全程在打太極,可謂是人精了,畢竟也活了八十多。
他在這次的改革之事上,是非常矛盾的。
因為他本身也勉強算是文武雙全了,治國打仗不說精通,可也在上乘。
許多的事情,以及大明以文治武的傳統要不要改變,他看的清清楚楚,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儘管他沒有涉及黨派系別,可怎麼說也是文官士大夫階層,固化思維和他這幾十年的仕途生涯,還是讓他接受不了軍政分離的制度。
但他也不會去反對,他都這個歲數了,黃土早已接近他的天靈蓋,活一天是一天,怎麼可能摻和這種事。
朱由校也早就看出來王象乾和自己不是一條心。
他更多的都是在想著怎麼明哲保身,保護自己的羽翼。
早就想找人替換他了,可朝廷又必須要有像他這樣的中立派官員存在,一直沒有合適的人接手。
但是他的支援與否,對於現在的朱由校來說已經不是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