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的整頓和改革,是利弊共存的,許多將領的家丁和親兵被他強行打亂編制,塞入各營各地。
降低他們的軍餉和待遇標準,直接導致大量的蒙古人和少族人脫離軍隊,還呆在軍營的,也是三心二意,根本沒有當初的戰力可言。
皇帝上次大肆懲處將門,更是讓得這些,受過將門多年恩厚待遇的家丁親兵們,完全失去了對朝廷那僅有的信任。
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就是底層普通軍士的待遇提高了,別的不說,至少有飯吃,有衣穿,有糧餉拿了。
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朝廷的恩賜,因此也是一掃頹勢,在熊廷弼的精心訓練下,士氣提升的很快,戰鬥力也基本形成。
可是要剿滅老奴,如此關鍵的決戰,王在晉還是有擔憂的,他覺得遼軍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王在晉中肯的發表完意見後,王紹徽立刻抓住機會,再次不死心的諫言道:
“陛下,此時我大明軍威士氣正盛,兵鋒所向披靡,怎麼能半途而廢呢?”
“臣以為,當乘著遼瀋大勝的餘威尚在,當集結九邊精銳,一鼓作氣打進赫圖阿拉,效仿憲宗皇帝犁庭掃穴,徹底剿滅建奴,以絕後患!”
“正所謂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值此關鍵時刻,陛下萬不可有婦人之仁啊!”
“現在發動決戰,需要大量的百姓去徭役,需要大量的錢糧和物資去供應軍隊開支,可以後呢?不還是如此?根本就沒有區別。”
“只是現在所要付出的代價會比以後眾一點而已,但在臣看來,此時決戰,依舊是最佳的時機,而且是絕對的利大於弊!”
“一旦徹底剿滅了建奴,我大明難道還會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嘛?到時無論是五年還是五十年,大把的時間可供發展恢復!”
“為我大明朝北境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太平,一些代價和損失是完全可以承擔的,當去小仁而就大義啊陛下!”
王紹徽的演講滿腹激情,一股掏心掏肺、痛心疾首的模樣,要是一般人,還真就被他給感動得稀里嘩啦了。
可惜在場之人,哪一個不是官場的人精?對於這種小把戲,已經見過不知道多少了,因此沒有一個去支援響應他,都是如木雕一般站在那裡一言不發。
而朱由校呢,他是天生對文官不信任的,而且又已經猜出了王紹徽所圖,更不可能被他這一番言語所矇蔽忽悠。
“大司徒未免太過急功近利了,朕剛才的話語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朕是絕對不會冒然發動如此規模之大的戰爭!”
“不管是國家庫房,還是天下百姓,都已經支撐不起了。”
“尤其是那些本就貧窮苦難的百姓,因為戰爭、徭役、賦稅以及加徵的遼響,已經是苦不堪言了。”
“朕征剿西南時,尚還沒開戰,當地的百姓就已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更有甚著,已經在瀕臨家破人亡了!”
“西南之地,少族無數,各族與各階級之間矛盾不斷,一言不和便大打出手,時有武裝衝突發生,赤裸裸的三不管戰亂之地!”
“相對太平的西南都已如此,北方災禍頻發,大小戰爭更是不斷,朕都無法想象他們是怎麼堅持下來!”
“此時如不顧百姓之願,休戰生息,朕與楊廣那暴君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