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果不是為了權力和地位,不是為了自己的野心,會放下尊嚴,像條狗一樣的,去伺候一個他們從不放在眼裡的太監?
他當初這所以破格提撥於他,也正是因為他與東林黨有大仇,和自己當時的政治對手是一樣的,所以才任用他。
可是現在,他好像已經不滿足於現狀了,倒是讓他難辦起來了。
整個朝野上下,人盡皆知,王紹徽是他朱由校的大臣,是絕對擁護他這個皇帝的。
如果因為此事就將他給罷免或是責罰太重,豈不是有一種卸磨殺驢的意思在裡面?
“你們不必在爭論了,毫無意義,大司徒與輔臣所說的,都有其中道理,所考慮的,也是不同角度而已!”
事到如今,他還能怎麼辦,儘管他知道王紹徽抱有嚴重私利在其中,可現在的局勢,他真的不能去怎麼樣他。
難怪歷史上這麼多皇帝辦起事來有心無力,明知這個人說的不對,也只能去強忍著。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皇帝的不得已吧!
“是議和還是不議和,朕的心中早已思慮過了且已經下定了決心,之所以召你們來,是想讓你們也知道朕的想法!”
一聽皇帝已經拿定了主意,大臣們都翹首以待,迫切的想要知道,這位強勢的皇帝陛下,會不會與建奴議和。
“以朕來看,與建奴議和,是絕然不可能之事,建奴在遼東造的殺孽,當以數十萬計!”
“朕如與老奴議和,將來殯天了,朕怎麼去見歷代皇祖?怎麼去見神宗爺爺?怎麼面對遼東數百萬受苦受難的子民?”
“死在撫順、鐵嶺、開原、薩爾滸的大明將士英魂,他們的家人,朕又該怎麼面對?”
聽到皇帝這麼激情的言語,王紹微心中怎能不開心,皇帝如此強勢,牢牢掌握著朝中大權,自然不是他們三言兩語能打動的。
他們在朝會上,包括現在的爭執,不管是哪一方有理,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歸根結底得看皇帝的態度。
可皇帝已經明確說了,是絕對不與建奴議和的,那不議和就只有打了,豈不正中他心?
看皇帝這麼亢奮,宋應星還想勸諫,可不等開口,朱由校後續言語就已入耳。
“可輔臣之言亦不無道理,我大明的處境比起建奴確實強不了多少,國家也支援不起一場決戰的開支糧餉!”
“因此大司徒的主戰,也是不可取的,至少在兩年之內,朕是不會集結大軍,匆匆出關!”
這一下可讓大臣們懵了,這不和也不戰,皇帝到底是什麼意思?莫非是要拖?
他們猜的不錯,朱由校想的正是拖延,他準備選個膽子大一點的,腦子靈活多變的人,前去遼東和老奴交涉。
這一招他是和黃臺吉學的,歷史上的黃臺吉,數次假借議和之名,拖住遼東軍隊以及朝廷的大臣和皇帝,為自己贏得了許多的戰略時間和空間。
崇禎皇帝被黃臺吉這一招耍的那叫一個團團轉,每當他以為可以透過議和而暫時平息戰火之時,建州的奴兵不是打過了長城,就是包圍了關外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