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還活著,沒有被本地人打死,這說明該地服從朝廷管轄,是順民,是朝廷的地盤。
上面害怕官員長期盤踞於某地然後造反,官員們自然只能不斷地在大明地圖之上流竄,過幾年換一個地方,過幾年,換一個地方。
久而久之,便被稱之為流官。
官員像是流民一樣,滿大明的亂竄,路上就需要不少時間,實際做事的,都是小吏和鄉紳。
即使縣令有所作為,也不能突破鄉紳和小吏的底線,不然,聯手之下,能讓縣令吃大虧,還能讓縣令從今往後都沒法兒升官。
地方土豪、小吏們,有的是法子折騰縣令一人。
當然,這話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一個有手段的縣令,也足以把本地士紳、小吏折騰的欲仙欲死,就看誰的手段高。
然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士紳和小吏的手段更高。
“可是,哪來的這麼多官位呢?往昔之時,一座縣城一整個縣,也就只有寥寥數個朝廷官員,其他的都是小吏。”子路問道。
聞言,子貢看向了南方:“王詡師叔成立的大明稅務部就很好,那裡全都是官兒,一個小吏都沒有,進去了就是管身。每一位執法人員,都是官兒。”
毆打小吏和毆打朝廷命官,是兩個概念。
前者可以說是出於一時義憤,後者就是無視朝廷威嚴,有造反嫌疑。
“從今往後,大明朝不在有小吏,將原本的小吏,變成九品官、八品官。村長為九品、鄉長為八品、縣衙的六房之主,提拔為七品,縣令、縣尉皆為六品,互不管轄、互不統屬。”
“知府為五品、巡撫為四品、六部尚書三品、副丞相二品、丞相、太師一品。如果沒有秀才身份,最多隻能當七品官。如果沒有舉人身份,最多隻能做六品官,如果沒有進士身份,最多隻能做五品官。”
片刻後,子貢總結了自己的想法,說道:“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秀才考四書五經的默寫,舉人考大明律的默寫,進士考朝廷最近十年詔令的默寫。秀才誰都有資格考,舉人就必須先當上一段時間的九品官並擅長君子六藝中的一種,才有資格考,進士必須擅長六藝中的兩種,外加超凡之士才能考。”
“與此同時,改變官無封建、吏有世襲的現狀,從今往後都是官兒,底層職位不再世襲。”
孔子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銀子呢?上哪兒來弄這麼多銀子?即使一個九品官,一年只給五十兩銀子,按照賜你的想法,一個鄉起碼能有十個九品官,一個縣至少一百五十個九品官,一省之地便是兩萬個九品官,光是北地,就有十來萬九品官,京城起碼兩萬九品官,他們每年的固定餉銀不低於六百萬兩,這還只是文官。”
“我軍士卒每月餉銀一兩,加上逢年過節的賞賜,一個士兵一年不低於十五兩,如果加上他們日常訓練的消耗,考慮到兵器、鎧甲的磨損等,平均下來,一個尋常士卒,一年要消耗二十兩銀子。”
“如今朝廷有六萬中央軍,三十萬新軍,每年消耗不下於八百萬兩。要是再加上一些修煉資源,光是軍隊每年的消耗就不少於一千萬兩,哪來的這麼多銀子呢?”
“可以向墨翟師叔學習,我們可以成立官營衙門,統合北地所有賺錢的行業,成立各種行會,藉助行會的力量,指導民間商人,統一定價、統一製造、統一售賣。”
“我們北地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許多特產,若是統一經營,做得好了,到時候一年兩三千萬兩的利潤,總是有的。”
諸子百家一大抄對不對?
我子貢雖然是儒家的,但是抄襲墨家的又怎麼了?
不就是抄你的嗎?
這也是諸子百家之時的一大特性,真正的好東西,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我的了!
墨翟師叔,你的官營政策很不錯,現在是師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