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歷161年,隨著蒸汽列車穿過秦嶺山脈,沿著長安和漢中之間的鐵路完成穿梭,漢中和秦地連結後。
兩地的人類相互接觸,都為對方的反應略感楞然,相互都在為對方調整策略了。
五色聯盟的青年集團們拿出了滿滿的物資清單,確定了統伐區的負責人全部都批准了,並且在年底前把所有“蒸汽機”“糧食”“建材”以及專業人員配給到崗位。
這些淳樸的北方青年們大呼痛快。然而統伐區方面的接納人們,看到這份清單上附著的詳細使用方案,以及在拿到物資後,可以在半年內啟動生產的能力,並且保障基礎原料穩定供應,也覺得過於輕鬆了!
尤其是沂水地區的幹部見慣了南方建鄴為首那些城邦上層在某些基礎工作上扯皮,遇到北方這種‘非常’覺得有些過於輕鬆了。
統伐區不心疼物資,在如今的生產力下,人均工業生產資源是極大富裕的。
例如在古殖民時代末期美利堅在前兩百年很長一段時間,也都是由於資源充沛,能大幅度對外實施糧食、能源輸出。
統伐區現在的人均資源,是美帝建國早期的數十倍。現在把五色聯盟和建鄴這一系城邦養起來都行。
統伐區缺的是人才,所有人力和物力支援的最重要戰略目標就是統伐。
伐,是討伐敵人。而統,則是納入團結合作的體系中。
其實北方也不缺基礎資源,缺的是組織整合力,例如秦地有大量曾經的礦山,以及河流。這些地區的統伐區北進工作人員,頭疼這些工作該怎麼做。
原計劃是決定組織上萬名幹部進入該地區,詳細地收集資料。並且為了防止收集過程的風險事件,預備上萬人軍事力量,用兩到三年時間,沿著該地區掃一遍。
但是萬萬沒想到,北地存在著跨地區進步勢力配合統伐行動。
南方建鄴為首的長江流域城邦勢力,有資本搞小農地域經濟,塢堡體系。雖然經濟交流規模廣泛,但文化交流鬆散,隔著一條河流域的底層居民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各村照面往往是搶水械鬥。因此產生的各地方言都略有差異。反而是北方由於自然災難,產生流民移動,文化互動性更強。
北地青年們主動送上了水文資料,以及各個城邦的人口經濟情況,並且重點畫出了,目前靠近城邦,可以恢復的磚窯廠、煤礦開採場,以及鐵礦堆積帶。
~
162年2月1日,統伐區新一批城建隊伍進入當地,開始在當地城邦眼皮子底下,恢復西京廢墟,預備重建城邦。
這個過程中,統伐區行為沒有受到該地區阻攔。
當然,也無法阻攔。近幾個月的過程中,隨著59機甲和輕坦克在平原上對殘餘群落的清剿,在秦川中哪怕是最為保守的城邦主人,都清晰地認識到時代變了。
黃河流域的有志之士在確定時代力量的差距後,就暫時甩開老古董們主動與統伐區接觸。
三月份統伐區初步完成了秦地三條公路清掃工作,給當地看到了決心,北地大量青年踴躍加入,準備參加收復西京戰役。
而這時候,秦地本土勢力也看清了局勢,希望和統伐區的代表進行洽談。
~
趙峰乘坐的車輛,在秦川的本地機械獸騎士們護送下來到了驪山附近。
這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座皇帝的陵墓。由於其良好的封土結構,哪怕是生物狂災時候,仍然儲存得好好地。
趙峰見到了陳常洛。
在第一印象中,趙峰覺得這是一個外在文雅,但內部深沉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