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鏗不由的覺得有些棘手了,這是一種完全依賴地下水系的、運動的生物群落。地表只是其收集有機物的農場,每年大量的有機物都被這黏菌帶到了地下。而每年降水,透過地下水的滿溢擴散,進而播種地表形成生態圈。
蜃菌雲母將整個地區構建成了巨大的培養皿。
衛鏗必須將一個一個水潭都進行生態壓制,並且對地下水道密集處的黏菌群落進行摧毀。
衛鏗:“看來,人與自然在和諧共處之前,註定是要殊死搏鬥的。”
~
163年8月,暹緬次大陸,進入了雨季,各條小溪被雨水灌成了大河。
在一條條大河流附近,衛鏗打出了五百米深度的鑽井,一個個離子火炬放了下去,遏制了地下水中的黏菌輻射,駐紮地的地表水源總算是安全了。
但只是暫時性質安全。
第六實驗高地完成。整個高地上,在方塊的農田中,從地下抽取的水源,不斷流入幾個人造溼地。類似水葫蘆的植物正在水池中快速生長,而收割機器每隔十天完成一次打撈。
但是在8月21號的時候,這個池塘的水密系統失效。在五個小時內,幾乎整個池塘的植物全部被黏菌吞噬,所產生的放射性汙染達到了五千!
三個衛鏗,在周邊區域探索採集的過程中,出現了顱內出血(腦炎併發症),基本上大腦不可逆損害,等同於死亡。
~
很長很長時間,衛鏗沒有死亡了。
深入使徒統治區核心,仍然是在以命相搏。
此後各個基地中的衛鏗,面對周圍叢林中無處不在的黏菌孢子。只能極度嚴格地執行每日四次消毒的防化措施,確保居住地的穩定運轉。
而由於工作環境極度危險,衛鏗讓所有繼承者都遠離這裡。
留守在此的衛鏗調來了更多挖掘機,更多的鑽井裝置,一言不發地繼續進行“造井行動”。
而在地表上看,這些鑽出的井口,是呈現六公里一個,是滿滿的六邊形網路節點。這些鑽井點宛如一張大網,悄無聲息地在大地上展開。
~
在衛鏗的整個計劃表中,164年時,羅布泊超巨型碳谷實驗室將投入使用。屆時將驗證更復雜、更龐大有機物放射頻段的效果。
屆時,驗證的不僅僅是物質衍射手段。還有潘多拉場物理和宇宙的聯絡。
~
163年到164年之交。
東南亜的基地內,衛鏗抬頭仰望。
這個沒有工業汙染的時代,天空也並不是那麼透徹。細小的孢子飄蕩在數千裡的空氣中,讓這片天地始終是霧濛濛的,彷彿是一張牢籠。
然而透過這迷霧,衛鏗還是凝視著星辰和星辰之間的空間。而後低語道:“外面是否還有不速之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