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贏丹卻半天也沒見人。這時贏丹就有些警覺起來他在心裡尋思著莫不是那埃及法老遭拒親就要與秦軍翻臉?
不過想想覺得這可能性不大。
埃及雖是西域第一大國且有可能聯合周邊十餘小國,但即便這樣也沒有與秦軍一戰的資本。
原因就像之前所說的,西域各國實際上有控制水源之利,誰守城誰佔水源的優勢,於是利守不利攻。
但這個規則在秦軍面前是無效的。
原因是秦軍有火炮之利又有步兵之強,於是不管攻哪座城都有信心、有把握在幾天內拿下……
發射實心彈的火炮就是攻城最有用,它對牆體的破壞力是其它裝備無法比擬的這麼一來,秦軍在西域就可以說攻無不克,也就是想破哪城就破哪城。
更要命的還是,一旦秦軍攻下一座城便控制了該處的水源,然後在城頭架起火炮……這座城很快便是固若金湯。
所以西域的城池似乎就是為秦軍量身訂做的,讓秦軍可攻可守埃及法老是個聰明人,他當然知道這一點。
這也是火炮對埃及法老很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擁有火炮之後,雖說依舊不能與秦軍對抗……當然無法與秦軍對抗,其火炮與炮彈都是由秦軍提供。
確切的說,火炮及實心彈埃及在某種程度上有能力製作埃及作為西域第一大國有冶煉青銅的能力,甚至還在天山一帶擁有許多礦藏。
埃及雖沒有新鐵技術卻可以用青銅取代,質量雖比不上鐵芯銅炮但至少有。
問題就在於藥包及,這些無法制作的東西在戰時就是用一個少一個,不需多久就彈盡糧絕火炮也成一堆廢鐵了埃及法老迫切需要火炮的原因:
一方面是像贏丹之前所說的,若埃及擁有火炮就可以震攝國內貴族並以此為基礎推進國內改革將貴族手中的權力集中到埃及法老手中。
另一方面,若埃及擁有火炮而別國沒有,那妥妥的就是西域第一強國了有朝一日若是秦軍勢力在西域消退,那麼埃及豈不就可以憑著這些火炮一統西域?
在諸多好處面前,埃及法老又豈會輕易與秦軍翻臉?考慮到這些,贏丹心下稍定,只以為是自己想太多了但事實證明贏丹並沒有想太多。
就在贏丹無聊的自斟自飲時,一名侍女端著一盤葡萄遞到贏丹案前,然後用變了音的中原話低聲說道:“快走!安息使節!”
雖然這話前文不搭後語,且侍女沒再說什麼轉身就離開了,但贏丹馬上就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這侍女定是埃及公主派來警告贏丹的。
問題不是出在“拒親”上,而是安息又插手到秦國與埃及之間甚至還派了使節到埃及。
不過也可以說是“拒親”的原因。
因為若秦國太子殿下沒有“拒親”的話,埃及法老或許會直接趕走安息使節,而不是在兩者間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