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它也包含了一定的水分……炒麵粉也方便攜帶同時體積還小,但它完全是幹炒,以其為乾糧的話顯然需要消耗很多水,在缺水時便極難下嚥。
更重要的還是胡餅營養較為全面,其製作時不僅要放油、蛋、糖、鹽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
所謂的“斯亞旦”就是西域特有的黑草籽,很像黑芝麻。
贏丹認為這主要是為了補充維生素。
最後再趕上一萬頭西域特有的“阿勒泰羊”。
這種羊是西域特有的,其優點是四肢剛勁有力肌肉發達、不僅能長途跋涉還能忍飢耐渴、抗嚴寒、耐暑熱,抗病力強。
路上碰到有些乾草讓它們啃啃也能生存,若是餓死了當晚就可以做為食物用於補充軍糧。
做了這些準備後,大軍就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開始幾天還好,雖說沒有水但路上偶爾還能見到雜草。
第三天起就是一望無際的黃沙,烈日一曬溫度就蹭蹭往上漲,腳下踩的就像是一個鐵鍋似的。
聽韓信介紹,這片沙漠被稱為“庫姆塔格”,也就是“沙山”之意。
這名字倒是貼切,因為目光所及到處都是一座座由沙組成的山峰,秦軍就在山腳下繞來繞去穿行,有時還不得不翻山而過……所以在地圖上沙州距離樓蘭看起來沒那麼遠,但實際距離卻要遠得多。
一路上倒是無驚無險,只是行軍第十三天到達第一個補水點時,發現該處已被安息下毒,水裡到處是翻著白肚皮的魚,周圍還有一些飲水中毒而死的動物。
這早在秦軍的意料之中。
因為此戰爭奪的就是水源,包括秦軍要拿下樓蘭也是如此。
安息想要儘可能的讓秦軍無力攻城,當然就要阻止秦軍補充水。
李信有些擔心的問了贏丹一聲:
“殿下,韓信所言的第二個補水點,若也被安息下毒……”
這就是進攻樓蘭的缺點凡事有利就有弊,進攻樓蘭雖說能使補給線更安全面對的敵人更少,但問題就在於行軍及補給線過長……一千五百里。
秦軍已經是想盡了各種辦法,但能帶的水也只能堅持三十日,這還是以最小配給計算。
若以每天五十里計算,這水量恰好能讓秦軍走出沙漠。
但走出沙漠之後呢,缺水的秦軍是否能馬上攻下樓蘭?
或者說那時已疲憊不堪且知道飲水不足的秦軍還有沒有能力攻下樓蘭?
若不能,則等待秦軍的很有可能就是全軍覆沒,即便擁有高爆彈也不例外。
所以途中有一個補水點尤為重要。
這不僅是體能的問題,還關係到秦軍士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