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線更遠,但補給線遠離安息主力更安全,且攻擊的是安息增援線的最遠端樓蘭,其駐軍也只有一萬。
王賁冷靜思考一番後,“殿下所言甚是。”“我等應先取樓蘭而非姑師,甚至取樓蘭之後不取姑師也未嘗不可安息之所以駐樓蘭及姑師兩地守之,是為阻我大軍進入西域。”
“而一旦我軍已取樓蘭,安息駐守姑師並失去意義,於是安息亦只能棄城而走。”
王賁這話說的對。
尤其樓蘭一戰後,安息知道秦軍有高爆彈能硬生生將那土城轟塌……那隻擅機動作戰而不擅守城的安息還守在姑師做什麼呢?等死嗎?
此戰殲滅的安息或許不多,但卻能輕鬆挫敗安息的陰謀便能以極小的代價解救西域兩個大國……姑師及樓蘭在西域已經算大國了,尤其姑師,西域三十六國裡比它大的就只有印度
不過印度其實並不算在西域三十六國內,因為在漢朝時印度已西遷至海山城在西域之外了。
那麼這一仗下來,對西域三十六國造成的影響又會是什麼?
對安息的影響又是如何?
再加高爆彈的威攝……西域各國就該知道這地頭誰才是老大了吧!
分析到這,李信也就沒話說了,當下就一致同意從南線進攻。
準備的時間整整用了十餘天。
而且兵力還是一減再減這主要由於贏丹等人對沙漠行軍沒經驗所以才估算錯誤。
若是要往樓蘭派出三萬大軍,那需要攜帶多少糧食和飲水?
另外還有箭矢、高爆彈、彈藥……這些需要多少駱駝才行?
帶著馬匹上路,那需要帶多少草料和飲水?
這些不算不知道,詳細跟韓信算了下才發現進攻姑師根本就不現實……只怕將印度所有的駱駝都徵集了也不夠三萬人行軍使用。
幸運的是定下的方略就是進攻樓蘭。
於是秦軍就將兵力銳減至一萬一千,多出來的一千是熟悉地形的蒲類騎軍。
再從印度徵集了兩千匹駱駝才算準備妥當。即便如此,秦軍此行還是輕裝簡從將許多可有可無的裝備撤掉。
比如原本槍兵、刀盾兵都隨身帶著一張弓及幾個箭壺,現在一律取消,全部改成乾糧和水。
除偵騎外,騎兵全都下馬步行,馬背上駝的就是一個個裝滿水的水袋。
這麼做一是考慮到初期不太可能遭遇安息騎兵。
且即便遭遇安息騎兵也有準備,騎兵一旦收到偵騎的示警,只需將馬背上的水袋一鬆將其翻在地上,然後就可以上馬作戰了。
另一方面,戰馬部隊最先消耗的就是戰馬馱運的物資,於是用不了多久戰馬就會“解放”出來。
乾糧主要是在印度被稱作“饢”的東西,秦人稱其為“胡餅”,也就是胡人所制的餅之意。
胡餅應該說在沙漠及缺水的戈壁長途遠行時最好、最方便的食物。
一方面它可以長時間儲存方便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