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父母很是滿意,常毓也是得意非常,自認眼光並不比常年與人周旋做生意的父親差,全家只有常錦於此事上意興闌珊,常家夫婦也只當她是女兒家的羞怯。
對於這位讓常家上下都一致滿意之人,常錦雖未見過,但在兄長的描述中聽聞過他的種種事跡,也知確實是個性情溫雅的君子。
只是,常錦心中很是不得勁,說不上來哪裡的問題,總覺興致缺缺。
她知曉兄長為何這般推崇這位同窗,因為那人很合適!
那人與兄長一般都志在入翰林,待聞喜宴結束便等著朝考後入常館,以後雖不見得有多顯貴的官途,但勝在安穩,不必外任四處奔波。
常錦知曉,在兄長心中更希望她這個妹妹能有個安樂穩定的未來,不必再如過去那般奔波操勞,也正因知曉這份心事,她才不忍回拒!
自那年徵兵之後,常家的變動頗多,家中的舊人陸續離開散去,後來雖說是為了兄長的求學行便才搬離故地,但其實多少也有些迫不得已在其中,若真安穩,誰又願意背井離鄉!
這其間的艱難,一心撲在書本上的兄長並不知情,但是常錦知曉,她從小便有著幾分通達的早慧。
這些年父母兄長皆因不斷遷居而耽誤她的終身大事心中存有愧疚,但對於常錦而言,她反而喜歡這樣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經歷,這讓她覺得本來枯燥單調的生活有了很豐滿的色彩與體驗。
常錦時常覺得,這世間的種種經歷都不過是豐富生命的體驗,喜樂悲苦、安逸顛簸,只是因著人各有不同的追求,所以才對不同的遭遇有著不一樣的體悟和感受。
所以父母兄長覺得苦楚流離的那些經歷,對常錦來說並不覺得糟糕。
常家的生活在經年的奔波中,不僅沒有顯得窘迫反而家資愈發豐厚,不僅是常員外善經營的緣故,這其間多有常錦在背後出謀劃策,她喜歡這種挑戰和收獲,給予了她不一樣的成就感,她喜歡這世間的天高地廣,各地豐厚的見聞也練就了她的諸多能力與心性!
對此,父母兄長在欣慰之餘,對她的愧疚也愈發的深刻,他們始終覺得常錦不該如此辛苦!常錦難以去安慰他們,就算是剖心之言在世俗面前也總是顯得很蒼白。
所以面對父母兄長的關懷和安排時,常錦也不忍去辜負,這事於她而言也並非不能接受,她相信自己不管在何處,總歸能過得很好,只是這份“好”在離開了親人的縱容後又將面臨怎樣的禁錮她不得而知。
雖說所有經歷都不過短促人生的一場體驗,但常錦到底是個凡人,心中也是有著喜惡偏重,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想去體驗,她面對一些事情時也是會有排斥感的,比如:與完全陌生之人相互交託一生。
只是世事總難以兩全,經年的奔波裡讓常錦豐富了見聞和體驗,卻難以再讓她去尋覓知根知底不陌生的人相付餘生。
前廳裡,父母兄長與那人的交談還在繼續。
兄長租住的這方小院並不大,常錦在庭院中依稀能聽見前廳傳來的聲音,有父親的爽朗的笑聲、還有母親滿意地誇贊以及那道溫和卻陌生的應答聲。
邊上的小丫鬟不斷攛掇著常錦去前廳悄悄瞧一眼那公子模樣如何,羲錦卻懶得挪步半分,最後小丫鬟無奈只能自己悄摸著去看。
常錦亦有些無奈,兄長那般力薦的才俊,儀貌談吐又怎會差,只是於她而言都一樣罷了,一樣的陌生,一樣的生不起興致,但她明白,此番若是相談甚歡,待兄長參與完聞喜宴後,家中便會託人上門了!
那人亦不是傻子,面對兄長與家人的這般殷勤,不會沒有所覺,他若沒有含蓄推脫的話便也是心中有意。
所以,這樁親事基本上便也八九不離十了!
常錦環顧著這一方小院,郎朗青空下她獨坐一隅,或許要不了多久,腳下就要換成另一方陌生的小院了,這便是這世間大部分女子體驗一生之地,就像園圃中的那些小生命!
春來芳草蔥鬱,只要腳下有一片土便能勃發生機,就算園圃裡挨挨擠擠,風一來,也會搖擺地很是恣意……吧!
陸和雖說年少悽苦,但滿打滿算也就吃過那兩年的苦,卻磨礪出了他一生的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