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記載天下九州,由西往東按著先北後南來分,是為雍州、梁州、冀州、豫州、荊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
豫州正好在古九州的中間,又是黃河文明的起始點,也稱做中州。
李修聽著劉玄滔滔不絕的給自己講古,心裡還真是羞愧。
有鍵盤的時代,他也是沒少地域黑,總說人家是井蓋大省,是真的忘了豫州在華夏的特殊性。
自夏朝至宋朝,這片土地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供養了幾千年的中原文化。
四大發明除了印刷術,剩下的三個都是在這裡誕生的。
它有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商都。除此之外,還有商丘、南陽、許昌、濮陽等等一時的古都,可說是華夏之最。
什麼長安、京都、金陵在它面前都是弟弟。
天下名人、中州過半。
也只有它敢這麼說,其餘各州不論從質量和數量上,都難以匹敵。
先說四個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
再說幾大家,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
還有一個最年輕的岳飛嶽鵬舉。
劉玄給李修講古的原因就是,他在力勸李修定都在此。
“督帥現有的天下之大,堪比漢唐,不弱前明。況且,我觀督帥雄心,還不會停下擴土的腳步,所以中州作為國都從地利上來說,是最合適的。”
這還是第一個勸李修重立國都的大官,劉玄作為豫州省的布政使來說,他的心思很明確。豫州遭了災,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重新發展起來呢?定國都在這裡,舉天下之力重建豫州不就好了嗎。
李修嘿嘿就笑,劉玄老臉一紅:“督帥可是認為有何不妥?”
確實不妥。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豫州和陝西都可以作為中心腹地去經營,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那是農業時代,土地時代。
現在是工業革命時代,海洋時代。再把國都留在中原腹地,就不適合這個時代的特徵了。
他寧肯把國都遷到金陵去,也不會留在中原。
立國都這件事,李修和陸鳴考量過,政務院的意思是,還是現在的京城合適。理由和兩個前朝一樣,守國門。
“劉大人,您可知道咱們將來的敵人來自何方嗎?”
不愧是原翰林院的院首,略一思索,指出了西、北兩個方向。
“自古侵我漢家天下的,都是那兩處的胡人。只要漢家朝代稍有政怠,他們就會抓住機會大舉入侵。”
李修點點頭,不能說他全對,但也有幾分意思,用李修的話就是格局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