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紅樓之磨石為玉> 第一百二十八集 土地合作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八集 土地合作制 (1 / 2)

土地歸集體(各房)的政策一出,各家都來問詢具體操作之法。李藻拿出了李修嘔心瀝血的大作,給族老講解政策的內容。

限於此時節的生產力和各家的勞動力,李修大膽的採用了小集體承包的辦法。向土地要多產,就要深耕細作。而生產資料就成為了最為關鍵的一環,誰家有牛馬這些大牲口,誰家肯定的畝產就高。那沒有畜力和缺少主要勞動力的家庭怎麼辦?他的畝產肯定低,就是給他一塊上好的水澆田,人力也幹不過畜力。

以往李家的做法是從公田裡給救濟糧,李修在這個基礎上擴大了公田的範疇,一個房頭四五家的地劃到一起都是公產,家主用公賬的錢買下有畜力人家的牲口所有權,化私為公,統一翻種統一收割,變小田為大田,提高畝產,也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切的基礎是建立在另一套的財產保障上,開展農副業的生產,擴大收支來源。

大河有水小河不枯,解決了糧食的主要問題後,就要大力發展藥材的種植。

隴西素有“千年藥鄉”的稱謂,除了黨參黃芪以外,還有柴胡、甘草、秦艽、地骨皮、續斷、丹皮、貝母、冬麥草、冬花等等藥材是這裡的特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隴西的氣候特點正好是這些藥材最喜歡的氣候,野生的都能鋪滿荒野,何況人工種植它們。

“易儲存、易生長、還不會侵佔良田。這是天賜給隴西的寶藏。幸甚,我家弟媳在京都有著一家皇后賜名的醫院,光是她的一年採用量就夠各家吃飽的了;我家三弟又兼著太醫院的差事,這京中的路子可說是水到渠成。有了外財,又有了糧食。隴西才能自保。災年不災,我三弟這句話,還請諸位族老、叔伯、兄弟們多思量思量。”

大集體不敢玩,就玩小集體。個人的地去搞副業賺錢,集體的地一定要集中管理集中耕作,畢竟糧食是戰略物資,這裡沒有袁爺爺能讓人吃飽,不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沒有出路的。

也就是在隴西,李修才敢、才能這麼做,換成任何地方,光是地方的鄉紳士族的阻攔,就能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在朝廷沒有對付他們的稅收政策出臺前,他們是寸土不會讓。

“還有”李藻繼續的說道:“我要以太守府的名義,向隴西全境發出以工代賑的政令。徵集幾萬人來,興水利、建橋、開路、開荒地。”

族老們議論紛紛,隴西多少年沒有過這麼浩大的工程了,從李修搞出來的水泥來看,建橋這件事似乎也不是很難。以往要想建一座堅固的石橋,光是石料的開採量就是一個要幹上半年的活。

“人一上萬,無邊無沿。慶餘,不可做讓朝廷猜忌的事。”

慶餘是李藻的字,李修總想給哥哥加一個年字。

李藻笑著指指一臉委屈的李修:“江流是欽差,族老們別老把他當小後生。”

眾人鬨堂大笑,沒娶媳婦的小後生在他們眼裡都是孩子,又加上李修這個人也沒個官架子在,時間一久,還真忘了他的身份。五品的欽差也是欽差,有他給背書,凡事都好說。

“行!那就這麼定了。各族各房頭都回去說說,隴西李氏一動皆動,誰家也不要落下。錯了不怕,錯了再改。慶餘和江流都是一心為了李家的事。”

一個輩最大的族長髮了話,此事就算是敲定了。李修舉手要說話,眾人逗他:“敦煌家族長他爹有話說,咱們也聽聽。”

李修才不在乎他們怎麼說:“各家的閨女媳婦們不管誰家的都組織起來,我和我媳婦給開課。女子醫院隴西分院要搞起來,各族長大佬們可不許推三阻四的不許來。”

“屁話,生孩子這種大事我們當然懂得輕重,都去都去。”一邊訓著他,一邊就散了,能讓你進隴西堂開會就已經是給面子了,還囉嗦囉嗦的充什麼大輩兒。

李藻安慰著弟弟:“我剛來哪會也這樣,時間長了就好了。”

李修也不是真的在意這些事,誰家不這樣?像他這樣年未到弱冠的男孩子,能聽你說話就算認可了,沒看連欽差他們都不在乎嗎。你再想想,剛才屋裡那些人,備不住哪個就和自己爹一樣是從朝中退下來回鄉的,朝廷那點事各家的祖上都會玩著呢,不是什麼他們真正在意的事情,沒人願意和我們哥倆聊閒天。

有了族老們的首肯,隴西大建設上馬了。天高皇帝遠,欽差還屁股坐的歪,一場變了手段的土地革命,拉開了帷幕。

六月初自遵化西行,七月中到了隴西,現在正好是九月,秋收開始了。

李修制定的政策優越性當即顯現出來,什麼叫集中力量辦大事,什麼叫人多力量大,再輔佐上李修打造的大鐮刀,五天五夜的搶收,隴西城的各家糧食已經完成了收割開始晾曬。

趁著這功夫,李修又去琢磨人工脫粒機,有了小型化的機床,他做出牙口和齒輪,為了能讓女人家就能幹這活,李修把腳踏車的工作原理移植了過來,坐在固定好的架子上,只要踩著腳踏帶動鏈條、齒輪和一次成型的橫軸牙口,一個女人家就能自己完成一天脫粒二百斤。

主要是軸承李修還沒時間搞定,要不然會更快。

解放出來的勞動大軍,開始輻射整個隴西,牛馬拉著犁頭在河灘、在荒地甚至是鹽鹼地開始開荒翻地;官道上一段段的挖開地基,重新填充礦渣細砂和石灰,夯實平整了之後,水泥預製板的路面走起。

一樁樁一件件的工程,日新月異的展開著。整個隴西在這個夏天的旱災過後,迸發出了難以想象的力量,災年不災,豐年不奢的大標語刷的到處都是。

戴權站在合攏之後的渭水一號橋上,笑嘻嘻的等著李修前來迎接,他身後是朝堂派下來給他組班子的各位官員,一個個都好奇的摸著橋面,還有趴在欄杆上往下看橋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