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郡,李家。
李家大嫂隴西太守誥命夫人馬氏,帶著一個丫鬟去了太守府後宅一個偏院。小院子裡有槐樹參天,有葡萄藤架。一個美人正在樹下抄書。
馬氏放輕了腳步,從丫鬟拎著的食盒裡端出一碗黃芪黨參湯,土雞肉早已燉化,奶白的濃湯一端出來,就香飄四溢。
美人回首一笑:“嫂子,又是雞湯的嗎?”
馬氏給她放在桌子上,拉著站起來的姑娘坐下:“可是要給你補補的,去哪不好,非要跟著三弟去什麼敦煌。吃不上喝不上的,一回來你就瘦了一圈。快喝了湯,爹媽不在身邊,我這個大嫂就要管著你。”
這美人非是旁人,正是跟著李修賑災還祭祖的林黛玉。
“嫂子,何必跑來一趟。打發人叫我過去就好。”黛玉拿著調羹一口口的喝下去。這裡黨參黃芪最好,搭配一隻土雞文火慢慢燉起來,加點蔥姜酒去了腥味,放少許鹽調味,最是能滋補人的。
馬氏拿起黛玉譽寫的佛經,愛憐的說道:“你可是立大功德的,誰能想到那石窟裡藏著幾萬卷的佛經,偏就被你們取了出來。真是阿彌陀佛,佛祖保佑著李家呢。玉兒啊,不要太累著。李家的子弟都在幫著抄寫呢,犯不著著急。”
黛玉只是笑,她也是挑著幾卷少的抄下來,隴西郡的佛院那才是日夜抄寫不停。主持把一塊羊脂玉給了自己,以此感謝黛玉的取經之恩。
主持俗家也姓李,是李家敦煌房敦煌公李寶的後裔。北魏時的公爵,那佛經中就有李寶當年藏進去的孤本。這一支也因為主持的出家就要就此中斷,沒想到黛玉的敦煌之行,把祖上的東西取回來了,主持一激動,就把敦煌支的家主玉牌給了黛玉。
是不是不可思議?為什麼要給林黛玉。
隴西李氏除了有丹陽、安邑、武陽、鎮遠、平涼、絳郡、姑臧、僕射、敦煌內九房外;還有武威、西域、雞田、党項、突厥、契丹、回鶻外七房。
跟金陵賈家比起來,也就多了那麼十幾個房頭,算是個中等人家。
李藻這個大哥是隴西鎮遠房的家主,管著三四個房頭的事,祖上是西涼開國國君李暠(hao),李隆基追封的興聖皇帝。李守中為什麼能做金陵國子監的祭酒,原因就在這。
李修是次子,本來啥也沒他的。就因為黛玉在他的“誤導”之下,取出了佛經。敦煌支這個房頭家主就預定了黛玉以後的兒子,沒懷呢就有了玉。
至於李修這位欽差大人,呵呵,蹲在渭河邊架橋去了。
別看他是欽差,在家鄉父老面前不好使。一兩歲的爺爺都有,他老老實實地的為家鄉奉獻一下聰明才智,又不是沒好處,一個房頭都給了你,還不夠你偷著樂的。
林黛玉也算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望族,去哪家做客,都是誥命不說。五行八作分工明細,哪怕做個和尚道士,家族該有的待遇也是一樣不少。讀書的子弟更是一大把,拿了功名就行,回家繼續種地去,從縣令到太守都是姓李的,有點什麼事族老們開個會商量一下就行。
李修就是被族老們開會議定去建橋的人,所謂修橋補路,你帶著媳婦回來入家譜,總要給家鄉做點什麼。
李修還怕這個嗎?來,把幾大家子弟會幹活的都給我派過來,我給你們建個水泥橋玩玩。
石灰石、粘土、鐵礦粉按比例混好了煅燒,變成熟粉之後,加入石膏磨細。矽酸鹽水泥就這麼誕生了,配方被供在了祖堂,姑蘇林氏女黛玉的名字也隨之進了去。沒過門都沒關係,我們鄉下人不講究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