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進府學讀書,都是衝著科舉去的。
但實際上,真正能中舉的,寥寥無幾,更別說中進士了。
大多數學子,可能也就中一個秀才,再回家開一個教館,教教稚子幼童。
朱允熞決意加徵商稅,同時也革新稅制,那便需要大量的人才。
後世推廣九年義務教育,自然不缺認識字的人。
但在這個時代,讀書人是有限的資源,並不多。
認識漢字實際上是非常高超的技能,遠比學一門手藝,掌握一項普通的專業技術要複雜得多,困難得多。
後世教育的普及,讓人們都習以為常了,才覺得不過如此而已。
實際上,如果真讓一個不認識字的文盲,讓他去認識所有初中水平應該掌握的漢字,掌握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識,教育的難度,比收他為徒,教他學會耍雜技還高得多!
後世國家的經濟騰飛,離不開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即所謂的“人口紅利”。
但實際上,如果沒有義務教育普及,如果都不識字,則人口最多,也不存在什麼紅利,只會成為負擔。
完全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可以說沒有培養價值。
因為要培養他們來收稅,做會計,那太難了。
府學的學子,至少有一個堅實的基礎,他們都識字。
儘管朱允熞年僅七歲,但他走進府學,給學子們講課的時候,並沒有受到任何排擠。
這並非因為他南王的身份。
事實上,不管他身份多高,如果學識不夠,進府學講課,也是會被學子們嘲笑的。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是真正的眼高於頂。
連帝王之家,都敢私下說他是泥腿子出身,沒文化。
老朱對此雖心知肚明,卻也無可奈何。
他雖然動不動就舉起屠刀,殺得這群讀書人膽戰心驚,卻也無法改變他們的思想。
老朱才迫切希望自家能出一個讀書厲害的後代,狠狠打那些讀書人的臉。
也因為如此,朱允熞才成為老朱心中的驕傲。
神童之名,早已響譽整個大明。
如果說之前兩次寫詩,還有人質疑是別人代筆,質疑是老朱“造神”。
集賢樓的即興題詩,則是徹底讓他們閉上了嘴。
誰不知道南王殿下有驚世之才?
誰不知道南王殿下詩詞天賦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