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俗白字的母豬衚衕、豬市口、狗尾巴衚衕,改為梅竹衚衕、珠市口、高義伯衚衕。
把日常俗用字的驢市衚衕、繩匠衚衕、乾魚衚衕,改為禮士衚衕、丞相衚衕、甘雨衚衕。
把有不敬義字的啞巴衚衕、張禿子衚衕、羅鍋巷,改為雅寶衚衕、長圖治衚衕、鑼鼓巷。
把無分雅俗的普通字的豆腐巷、佟府夾道、柏樹衚衕,改為多福巷、同福夾道、百順衚衕。
凡此種種,不一勝數。
這是因為京城作為文化中心的時間還不夠久,底蘊積攢的不夠。
京城,遼被滅後成為金國首都,到明朝之前為蒙古統治,當時的蒙古對漢語瞭解並不那麼透徹,因此在取名的時候都比較直接,比較接地氣。
產奶的地方就叫做****房。
鑿冰用的就叫冰窖口。
有兵營的地方就以屯、營為名,
比如名字土到爆炸的三里屯,就因為距離東直門三里而得名。
《京城的衚衕》一書作者翁立認為,“衚衕名兒之所以如此通俗化和世俗化,一是因為“京城人直爽實在,所以起名也實實在在,直截了當;二是因為一個地名只有通俗、上口、好記,
讓人一聽就明白,才叫得響、傳得開。”
不像南邊那座古都。地名非常好聽。
花神廟,杏花村(牧童遙指杏花村),紫竹林。
桃葉渡,謝公墩,五馬渡,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的那個烏衣巷),夫子廟,孝陵衛。
燕子磯,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白鷺洲,仙鶴門,丹鳳街,龍蟠裡,虎踞關。
抄紙巷,錦繡坊,織錦村,雲錦路,長幹裡(同居長幹裡,兩小嫌無猜),逸仙橋,閨奩巷,估衣廊,明瓦廊,莫愁路,常府街。
京城的地名與之相比,就落入下風了。
京城的區名:朝陽,海淀,還有東城,西城……
南方古都的區名:棲霞,玄武,秦淮,雨花臺,六合,江寧。
顯然,京城這座城市,還需要繼續積攢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