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舟回家的時候,已經很晚了。
路上碰到一家京城傳統小吃店。
吃了點驢打滾,京城著名小吃。
一種麵點。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
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
製作時將蒸熟的黃面,外面沾上黃豆粉,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其實也並不算什麼美食,只是味道尚可罷了。
京城所謂小吃、美食,在過去,其實多是底層民眾的吃食,不登大雅之堂。
改開後,靠著區位優勢和房價,京城人民富裕起來了。人一富裕,就有了精神追求,要尋找小時候的味道,並將其抬高。
以此來顯出一種“皇城根長大”“祖上就闊”的氣勢來。
與此類似的,除了以前說過的的滷煮、炒肝以外,還有個不得不提的,“炸醬麵”。
炸醬麵這種食物,到處都有。但“老京城”炸醬麵,就非得顯出和其他地方炸醬麵不一樣的地方來。
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麵,精髓都在炸醬上。
首先選用的黃醬一定要好,要採用正規名牌廠家生產的黃醬,其次是炸醬時火候和配料要掌握好,火候要均勻,炸醬的配比一定要合適,肉丁肥瘦兼有,黃醬不能放得太多,炸出來的醬香噴噴。
菜碼有豆芽、芹菜、青豆兒、黃瓜絲、心裡美蘿蔔絲、白菜絲、青蒜、大蒜,一共8樣,一樣都不能少。
焯過水的手擀麵條,澆上炸醬,放上菜碼,呼嚕呼嚕吃進嘴裡,那才叫一個地道,蓋了帽了。
其實也就那樣……但得吃出那種感覺來。
除飲食以外,還有許多事物,都遵循著這一規律。
比如京城的許多地名,乍一看挺好聽,其實都是改造出來的。
棺材衚衕改名光彩衚衕。
臭水街改名秀水街。
苦水井改名福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