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發動了。
得了智慧幹什麼?大徹大悟而證得菩提,所以“樂廣菩提心”。
菩提是翻譯名稱,意思是覺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大慈大悲。
這裡為什麼要加一個“廣”字?表示不是我們一般小智慧小聰明境界。
所以我這一次講的,要研究《成唯識論》,就是要開發開廣人們的智慧。
真瞭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體是性空緣起,而以大悲心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發大慈悲心。
“樂降伏眾魔,了斷諸煩惱。”什麼是魔?不是你夜裡看到了鬼,煩惱就是魔,一切眾生心中皆有煩惱。
我常說佛學比一切學問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煩惱二個字,或者翻譯成煩惑,每人每天沒有哪個時候不在煩,惱是討厭。
煩惱不是痛苦,痛苦就很嚴重了。
沒有一個人不煩惱,《維摩詰經》說“煩惱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煩惱轉過來,煩惱轉了,就清淨了,就大徹大悟了,就離垢明慧了。
煩惱就是塵垢染汙,一切心態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汙心理。
魔,煩惱也,所以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呼吸一進一出叫一念,這一念之間就有那麼多煩惱,自己沒有檢查出來。
你們可以體會,當你拿著筆在寫字的時候,你觀察一下(這就要有定力了),我們的思想來得快,筆跟不上,思想很快,一把握不住就溜過去了。
你想記錄自己一剎那之間有多少思想,是沒有辦法的,尤其是思想敏捷的人。
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寫東西的時候,要擺三支筆在那,寫得快起來都來不及再找筆,過去了就懶得動了。
你就發現,如果寫不快的話,你最好的觀念一下就溜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啊。
這裡告訴你什麼?不要當熱鬧聽了,這是叫你檢查自己的意念。
你從這裡走下山去,不用多久就到了,可是你在下山過程裡想了多少事了?
你看有人坐在那裡觀看,你以為是觀看風景,其實在搞煩惱,腦子裡都在想別的,心都是散亂的,不得禪定。
很多年輕人看書根本看不進去,你們都有這種經驗了。
如果你每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讀下來,中間沒有岔過別的思想,那就叫讀書了。
能這樣專一的話,修行也能夠專一。
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裡跳動,這叫煩惱。
所以禪定,智慧。
定就要在這個地方體會,否則你打坐都是在搞昏沈,修亥母定,亥屬什麼?亥屬豬,要注意啊!
“樂淨佛國土。”煩惱清淨了,就一念之間煩惱不生,叫無生法忍,離染汙心而明淨,此心就是淨土,淨土就是佛土。
《維摩詰經》說“心淨則佛土淨”,內心一淨了,佛土境界就清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