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謝凱是鄭宇成推出來的擋箭牌。
“就因為站在國家利益出發點上,我們才接手運十!別的不說,給運八充足的經費,能否改型達到百噸級的飛機?”謝凱的話,讓蘇興國沒法反駁。
運八的總師歐陽紹修在這裡。
他們比誰都清楚,運八不可能具備大型噴氣式飛機的發展潛力。
“蘇聯的圖95,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188噸,只要配套生產能力發展起來,我們為什麼不能改型到百噸級?”作為總師,歐陽紹修根本不認同謝凱的話。
“歐陽總師,這點我不否認。”謝凱點頭,反正國內在三十年後,也沒有發展出上百噸的渦槳飛機。
蘇聯那樣強悍的技術實力,為了達到三倍音速的飛行時間,人家用不鏽鋼製造出了蘇25!
國內沒有發動機。
整體設計的經驗技術同樣不能比。
在航空航天領域,美國人沒法跟蘇聯比,哪怕蘇聯人在一些領域的技術不如歐美。
“民航客機,軍用運輸機,各國有多少採用渦槳飛機?隨著科技進步,戰爭勢態的發展,對於後勤補給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渦槳飛機能達到要求,各國為何拼命發展大型噴氣式飛機?”謝凱的問題,讓歐陽紹修無法回答。“渦槳飛機的費效比更高。”
渦槳飛機會被淘汰,即使蘇聯的圖95,那也不過是五十年代的老型號了。
現在只有一些改型,而沒有新型號出現。
“大飛機,關係到國家的國防戰略安全,國內唯一110噸級別的大飛機,就是運十。現在自籌經費繼續發展,有限的經費,不可能提供給別的不相關專案。我們雙方的合作,建立在運十得到改進、發展基礎上的。”謝凱再次強調。
“所以,合作方式是我們開發專案,貴方作為分專案技術承接人,提供符合要求的技術成果。”鄭宇成補充著說道,“要不然,沒得合作。”
“運十已經沒有了生產工人跟生產廠房。”蘇興國提醒著鄭宇成。
借用秦飛的廠房跟裝置生產,組裝甚至都得秦飛的技術工人負責。
“沒有生產廠房,只是暫時的。至於沒有技術工人,這就是笑話。只要我們達成協議,科研團隊跟技術工人將會在第三架運十完成組裝,可以飛起來後,一同來這邊。”馬鳳山早就知道404的計劃。
麥道得到的5703廠,熟練技術工人至少有一半會跟隨著過來。
剩下的一半,等到麥道培養好了,同樣也會過來。
“如果不願意合作,我們不介意出資再修建一個總裝車間。”鄭宇成的話,擲地有聲。“那不需要多少經費。”
秦飛的人透過軍方的渠道知道鄭宇成現在手中握著數千萬經費,即將到賬的還有上億,並不認為他這話是吹牛。
一個組裝車間,並不需要投入多少。
生產線在5703廠的那架運十組裝完成後,都會因為不適合麥道的組裝而被廢棄,到時候專案團隊將會搬遷。
這些是屬於運十專案的配套設施。
運十如果沒有人接手,被廢棄了沒人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