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被叫做沈霍伊,並不是貶義。
蘇霍伊在蘇聯軍工系統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蘇聯大量的先進戰機,都是來自蘇霍伊。
而現在,全世界都屬於先進一流水平的蘇27,全套生產技術被引進到沈飛,甚至連火控中心的原始碼都拿到了手,國內自然對沈飛寄予了厚望。
於是,沈霍伊名號,就傳開了。
沒有人在意最開始這個名號從謝凱口中說出來,只是調侃。
可現在,沈霍伊的表現,依然不是非常讓人滿意。
蘇27因為蘇聯電子技術落後,雷達超重的問題,修改了原本的設計結構,從而導致出現了軟骨病。
同樣,從蘇霍伊搞到的生產技術,也因為時期比較早,導致蘇27沒有空中加油功能,至少國內的沒有;本來就是空中優勢戰機,自然也不具備對地攻擊能力……
藍軍一場演習,蘇27同樣上天了。
可卻沒有F14表現耀眼。
甚至不如404跟611所聯合開發的超7乙表現耀眼。
哪怕超7乙在演習過程中墜毀了一架。
這墜毀,沈飛更是不敢去比。
任何戰機在列裝部隊的過程中,都需要摔,不摔無法讓戰機設計更完美。
可沈飛摔不起。
一架蘇27,哪怕是沈飛自己組裝,成本架都超過了8000萬!
哪裡摔得起?
所以,即使生產出來的,試飛,也都是小心翼翼,絕對不允許試飛員做一些危險的機動動作。
“無論是蘇27,還是殲8II,問題都很明顯。蘇27不具備對地攻擊能力,僅僅是爭奪制空權,成本太高,無法載入多工武器模組……殲8II航程依然不足,探測能力太差……”
被譽為殲8之父的總師顧誦芬環視了一圈沉默不語的眾人,緩慢地開口。
在蘇27引進之前,海軍航空兵使用的殲8,那是沈飛的主力產品。
即使殲8II在1984年6月這個404已經開始發不出工資的時候就已經完成首飛,很快就投入了批次生產,可效能的不足,依然是所有人都明白的。
要不然,也不會有82工程的出現了。
“顧總,殲8II真的無法跟他們的超7乙競爭?”112廠廠長趙玉軍不甘心,“或許,最開始他們把蘇27的全套技術給我們,就是一個陰謀。蘇27的國產化,消耗了我們大量的資金跟精力……”
如同趙玉軍說的,蘇27的國產化,消耗了整個沈飛太多的資金跟精力。
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殲8II的改進工作,就緩慢了很多。
“也不能這樣說。國內技術力量最強的就是我們,如果不是上級的關照,404根本沒有可能把他們搞回來的全套技術給我們……何況,他們最早搞超7的時候估計都沒有想到今天這樣的局面。”
對於404,顧誦芬這位殲8之父,感情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