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未來將會有更多公司看到彩電市場的利潤而進入行業。
到95年的時候,國內彩電生產廠家超過200家,還有更多的公司準備進來,全國設計產能超過4400萬臺,而實際產量剛剛超過2000萬臺,銷售額不足2000萬臺。
有些廠的生產線建設完成後,幾乎沒有生產。
這樣一來,就造成嚴重的產能浪費,重複建設嚴重。
這也是長虹發動價格戰的原因。
“一旦價格戰啟動,在沒有分出勝負之前,可能都會很慘烈……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盈利從何而來?”倪潤峰提問道。
從知道鄭宇成他們要搞價格戰的時候開始,他就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
價格戰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
別說現在,就是謝凱的那個世界,倪潤峰也是沒有找到價格戰之後的盈利點。
這樣一來,最終長虹就只能成為其他同行引以為鑑的經驗教訓來源。
“第一,市場分級。這就需要我們在未來彩電的研發上投入巨資,一直保持技術領先,透過高階產品盈利,中低端產品擠壓我們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第二,建立兩套模式,國內市場保持規模生產來分攤成本,大力開拓國外市場,先不說利潤,僅僅是出口退稅,這就是很大一筆利潤了;第三,開發家電配套產品,比如,音響、放映機之類,同時跟凱勝遊戲機公司這樣有關聯的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還有一個VCD,謝凱沒說。
這是需要有完全準備的。
VCD技術門檻不高,當年萬燕就被山寨活生生地拖死了。
何況,現在跟長虹的合作協議尚未達成,必須防著一點……
“出口?談何容易,國外的彩電行業無論是市場還是技術,都比我們好太多了。”有人覺得謝凱提出的這些方案根本就不行。
出口數量不夠,甚至還不夠市場開拓的成本。
國外家電代理商根本就不會理會中國產品。
國家缺乏外匯,能出口創匯,是所有中國企業的夢想跟追求。
“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我們的產品確實沒有市場。但是在非洲跟拉丁美洲這些區域呢?”謝凱問道。
長虹的人都是愣了。
非洲人連飯都吃不起,有錢買電視?
謝凱沒有解釋太多,中國的產品要想走向國際市場,就必須先從競爭不激烈的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市場開始。
“我們提供的5億資金,2億用於擴大產能,3億用於技術研發……”汪貴林也明確表示,他們投入的錢怎麼用。
拿長虹40%的股份,如果還無法參與到決策中,誰都不會同意。
鄭宇成之前表示,他們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