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主任,謝凱,如果基地要立項,我們可以往這方面研究。不過目前中遠端防空導彈系統的研究這塊,方案論證快要完成,我們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太多了。”宋德明明確表示。
人手不夠!
這是一個硬傷。
現在導彈研究團隊承擔了太多的科研專案。
“那批剛入職的應屆畢業生,現在都還沒法承擔科研任務,甚至帶著他們拖累了整個專案的進度。”宋建明也開始抱怨。“航天方面的專家們主要精力都是在對地導彈的研究上。”
“我們人手太緊張,不適合再立新的專案。”
導彈研究團隊的人把困難都給說了出來,這時候謝凱才意識到,他們不是不想研究更先進的導彈,而是目前的研發任務已經讓他們有限的精力難以應對了。
難怪現在基地搞了那麼多的應屆畢業生進來。
誰都沒法指望沒有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們可以在一進入到工作崗位上,就可以獨立承擔科研任務。
“這是一個問題,可現在,我們也不能繼續到別的單位挖人。航天系統那邊警告過我們,再挖他們的人,就把跟我們合作的專家團隊全部撤走。”鄭宇成也是無奈。
事情擺在眼前的。
要搞這樣的專案,就必須得有更多的科研人員,還得那種可以獨立科研的技術骨幹,而不是沒有多少科研基礎跟設計經驗的畢業生。
“沒有必要重新立項。前衛3的效能指標增加一些就可以了。”謝凱覺得他們這是想得太多了。
有必要新成立一個新的專案麼?
或者說,有必要再去增加一個新的演技團隊來搞這個?
“不重新立項,前衛3的效能指標根本無法完成這樣的情況,謝凱,你是沒有了解我們國內反艦導彈的瘋狂,在發射出去後,前期掠海飛行過程中,導彈的機動方式完全是隨機的!”宋德明搖頭苦笑。
C802沒有被同意出口,就是因為效能太過先進。
外面出口的都是最初型號的C801。
謝凱沒有看過C802反艦導彈的作戰模式,他總覺得這些有些不太可能。
中國要真的有這樣先進的反艦導彈技術,怎麼可能在90年代後從俄羅斯引進那時候已經解體的蘇聯設計的日炙反艦導彈以及引進636基洛級潛艇附帶引進俄製3M54E俱樂部反艦導彈,並且在這基礎上升級為YJ18。
現在的C802就到這樣的程度了?
可後來出口到中東的C802反艦導彈,還是被那邊技術不怎麼樣的國家仿製的C802,都能擊沉裝上了鐵穹防禦系統的以色列最先進的隱身護衛艦……
“只是機動效能嗎?”謝凱皺眉問道,“可以詳細瞭解一下他們的原理,到時候針對這樣的情況來設計我們新的導彈,那樣難度應該會降低很多。反正他們搞導彈,也不會是為了打擊我們自己的戰艦!只有矛與盾相互不斷地提升,我們國內的軍工科技水平才會更快獲得進步。”
有人擔心海軍反艦導彈研究的單位不會同意把機密技術讓404看到。
畢竟,瞭解到機密技術,這就會讓他們苦心研究的導彈被成功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