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謝凱的目的就是這,柳旭知道。
“牛仔服,畢竟只是適合普通人穿,一個老闆總不能穿著這去談判不是?”謝凱繼續說道。
他的話,讓大家都覺得是這樣。
正式的商業談判中,都是穿著西裝打著領導,畢竟老外們都是這樣乾的。
“就連我們的幹部跟外商談判,也都是穿著西裝……如果我們能設計出符合民族特色,有著我們自己文化元素的正式服裝……”一名區域經理的眼睛亮了起來。
這將會有著非常大的市場。
“要不我們乾脆就生產西裝得了。”又一人說道,“這樣一來,市場接受力度將會大很多,成本跟宣傳投入,都會少很多。”
柳旭現在反而不說話了。
謝凱說的這些,讓她在反思自己的戰略。
服裝廠的發展,到現在,可以說都是因為機緣巧合,一開始賣積壓的工作服撈了一筆,隨後在柳旭都不知道怎麼繼續開展工作,繼續生產工作服,還是生產別的,市場情況都沒有了解清楚,謝凱則是說開始搞牛仔服跟羽絨服。
這兩種產品都火了。
僅僅一年多的時間,羽絨服跟牛仔服就帶來了上億的銷售額,在全中國,都是獨一份。
這不是靠著數量,而是質量跟市場先機帶來的。
現在競爭者跟模仿者出現,牛仔服跟羽絨服的市場訂單依然無法生產完成,柳旭卻也看到了訂單的減少。只有進軍國際市場,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國內可以仿製冒充,國外沒有那麼容易。
要不然,她也不會如此迫切。
進軍國際市場的風險很大,謝凱把一切又說得非常明顯。
還好,柳旭是一個可以聽進去建議的人。
“國內市場我們需要深耕,國際市場需要逐漸開拓。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可以改變一下現在的銷售模式,目前到現在為止,不管是牛仔服還是羽絨服,我們都是走的傳統渠道,由下一級批發商往下分銷……”目前全時間幾乎都是這種模式。
在網路時代尚未來臨,傳統的銷售渠道是絕大多數輕工業產品的銷售模式。
“如何銷售?”廖卓林問道。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建立我們自己的直營店。”謝凱說道,“統一裝修風格,統一培養銷售人員。”
“要是這樣,僅僅開店的成本,都無法承受。”柳旭搖頭說道,“之前大家就討論過。”
“大家討論的是全部都是由我們建立,對吧?”謝凱問道,不少人點頭,“那樣的話,成本確實非常高。如果我們只在全國各省的首都建立直營的旗艦店,每個省會城市只有一家,向全社會招募加盟商。如此一來,就能透過銷售渠道來控制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
“這樣並不能杜絕,那些加盟商也可能會為了更高的利潤去尋求假冒偽劣產品,這將會讓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突出。”一名銷售人員搖頭說道,“之前我們都考慮過這樣的方式,做過認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