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超7團隊,在這個專案上,已經耗費了十多年的精力。
任何技術專家,都希望自己開發的武器裝備能為國防建設添磚加瓦,可惜,超7系列在國際上賣得火熱,國內部隊到目前,一架都沒有裝備。
自然而然,他們對海軍裝備部沒有多大的熱情。
“霍總,鄭部長這次來,就是考察超7是否適合海軍的未來發展。”
謝凱知道霍海源的心思,不由提醒了一句。
超7團隊一直都不滿國內部隊沒有裝備,或許更不滿謝凱不同意賣超7給海軍。
很久之前,超7自用型號的效能,其實都已經超越了殲8II這種國產戰機,那時候殲10尚未定型,謝凱拒絕訂單,到了後來,殲10定型,列裝部隊。
超7不是沒法跟殲10競爭,而是不能去擋著殲10的前景。
殲20,是以殲10的眾多技術為基礎的。
“海軍航空部隊不是在裝備殲16嗎?那種戰鬥機,載彈量跟航程,都比超7要突出很多。”副總李向紅不由詫異。
有了更好的選擇,這時候海軍準備列裝超7?
開玩笑呢。
“確實,如果只說載彈量跟航程,超7沒法跟殲16比。不過,你們不要忘記,超7是世界上第一款做出龍抬頭機動動作的戰機,氣動外形設計,已經得到國際市場認可。而這種機動性,是蘇30沒法比的。”
鄭銘倒也不生氣。
蘇30本來就是改進蘇27而來。
原本蘇聯的技術基礎,因為電子技術落後,蘇30上面的電子系統依然超重過多,這就導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蘇27電子系統超重的問題,進一步也就導致軟骨病無法得到徹底有效的解決。
蘇30並沒有技術被引入。
靠著謝凱當初從烏克蘭搞回來的一架原型機,在蘇27的基礎上,開始仿製,所以,殲16到現在,比起蘇30,除了航電系統外,其他效能,卻低於蘇30。
誰都知道,仿製的產品,要達到原來產品的質量,需要有超過原本生產產品的工藝跟技術。在材料、加工工藝、裝配等,中國還是沒法跟蘇聯比的。
唯獨比他們強的,也就只有電子技術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地方因為基礎而做出妥協。
鄭銘的解釋,完全說得過去。
他總不能對這些搞研發的說,你們單位沒錢,專案快要進行不下去,咱們買點戰機,讓你們可以不用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