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瞭解到運15的實際情況後,謝凱再次離開了基地。
連嶽林等人都沒見。
“立即跟烏克蘭方面聯絡,讓小舅先期不要採購多了,最多不超過20架伊爾76。”謝凱回到辦事處後,就讓人跟柳東盛聯絡。
“柳總反饋回來訊息,那邊可能搞到伊爾76的全套製造圖紙。”
工作人員把烏克蘭的情況作了彙報。
“那個現在基本上算是雞肋,咱們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在蘇聯同型別技術的前面了。”謝凱可以自豪地說這話。
哪怕伊爾76在30年後同樣在持續生產,現在的他,可以自豪地說,不是那麼重視了。
運15的最大起飛重量比伊爾76少了四十噸啊!
而伊爾76運輸機秉承著蘇聯裝備一貫的特色——傻大粗,耐操,空重超過90噸。
大飛機,越重,使用成本也就越高,畢竟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料來維持飛行不是?
原本,國內航空工業基礎是學的蘇聯的,但是後來發展運10,就開始使用西方的標準,技術也向著西方靠近。
西方的飛機,因為材料跟工藝更先進,同等型別的,重量要比蘇聯的輕不少。
當然,也因為這些原因,西方的飛機在耐操程度上,是沒法跟蘇聯比的,在非洲草原上的狂野起降,同型別的西方飛機是沒辦法做到的。
“咱們的技術超越蘇聯?”工作人員有些不理解。
他也知道謝凱的性格,見謝凱沒主動解釋,自然也就沒有繼續問。
“伊爾76的製造資料如同雞肋?謝凱什麼時候這麼不重視蘇聯技術了?”柳東盛拿著手中翻譯過來的電報,問羅峰。
羅峰更是不知道。
“沒有別的?”
“有,凱哥說,先期搞的數量不能超過20架,之前在國內時候說的五十架太多了。不知道他又抽什麼風,過了這村就沒了這店……”羅峰還是有些惋惜的。
伊爾76運輸機,是好東西。
尤其是現在價格還便宜。
明天去看了空軍基地的伊爾76現實情況,直接就可以談價格了。
“其實20架的數量倒是不錯,整個烏克蘭境內擁有的伊爾76數量也不到50架呢,搞太多,麻煩。即使兩千萬美元一架,這也得十億美元了……”柳東盛倒是覺得這數量比較合理。“可我就想不明白,他為什麼就瞧不上伊爾76的技術圖紙了。即使不仿製,用來參考學習,也是不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