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他們面前傲慢無比的蘇聯人被鄭宇成他們吃得死死的。
RD33發動機設計從立項到成品生產出來,時間不長,但這款發動機性技術也相當成熟。
米格29同樣用這款發動機,蘇聯國內生產數百架裝備部隊,同時還在向國際出口。
大量的飛行訓練,並沒有聽說有多少失事,證明發動機設計沒問題。
超7A 生產總工崔元甲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超7A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貴方前一批發動機沒任何問題,一直飛到發動機大修,甚至有發動機已經報廢,也沒出現任何故障,更不要說墜機。墜毀的超7A裝配的發動機是貴方新一批提供的,貴方作出了改進,確實對效能沒有影響……前一批發動機沒問題,裝上新發動機就出現故障……”
斯科爾涅夫聽到這話,憤怒地反駁崔元甲:“我們的發動機雖然做了改進,也是為了提高了使用壽命。大修時間從原來的300小時提升到現在的800小時,升值可維護性也提升很多……”
作為克里莫夫設計局的副總設計師斯,克爾涅夫更是不滿中方推卸責任的態度。
之前還說他們推卸責任呢。
RD33發動機交易在合同中附帶的技術標準中就已經註明引數等具體細節。
蘇聯的技術專家也向中方人員作了技術詳細介紹。
RD33發動機漲價,就因為改進設計使得使用壽命更高。
中方技術人員同樣親自到位於莫斯科的紅色十月工廠,即契爾尼舍夫機械製造廠考察了改進後的發動機實驗跟生產,並對發動機質量等進行了檢驗。
“鄭叔,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要不乾脆讓去現場,在這吵來吵去得不出結果。”
謝凱見雙方坐在這裡根本就無法討論出問題,都在推卸責任,互相指責是對方的失誤造成故障而導致墜機。
這跟開會的初衷不符。
現在就不是討論責任歸屬的時候。
直接提議到生產現場去。
60臺發動機,已經有30多臺裝配到戰機上。
裝配完成的戰機都停在132廠總裝車間廠外的跑道邊上。
停在這裡,就為了找出故障原因後直接解決戰機上的故障隱患。
剩下的發動機也都在132廠裝配車間的庫房,不少都在裝配現場,有的已經裝在戰機上。
蘇聯專家組大部分人員一直都在132廠的生產現場查詢問題原因。
超7A技術人員跟132廠各單位一直都在積極地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