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十團隊不是沒有跟美國方面溝透過,人家不賣!
現在生產的運十,都是最開始那架試飛的運十那4臺從美國引進的發動機。
其實到現在累計飛行了近千小時,那幾臺發動機也開始需要修理了。
等到這架運十飛行壽命結束,必須進行修理,然後才能裝到新的運十上,讓運十繼續飛翔。
“裝四臺國產發動機?”鄭宇成都皺起了眉頭。
會議室裡面陷入了沉默。
大壓機解決,不是解決了所有問題。
新的問題同樣會在前面的問題得到解決而暴露出來。
“這麼說來,運十的發展,依然沒法加快了麼?”李明山有些惋惜,“四軸加工中心,想想辦法,沒法嗎?”
五軸這東西,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那是傳說的神物。
國內目前已經有了四軸,加上謝凱年前搞了一批來自新加坡的日本四軸加工中心,已經在404的精密加工車間發揮作用,為中國軍工發展添磚加瓦。
如果四軸能解決,就沒有了那個問題不是?
“不能。整體渦輪盤上的渦輪葉片,是立體的三維曲面,加工時候,尤其是精加工,必須得讓旋轉主軸可以擺動才能一次加工完成,靠著工裝無法解決……”姜晨陽也表示,必須要有五軸才能解決渦輪盤的製造。“不僅是整體渦輪盤,發動機上還有不少的零件需要五軸……”
謝凱一直都聽著,也不說話。
他比誰都清楚,四軸五軸甚至高精度的三軸加工中心被稱之為絕對的軍事戰略裝備,原因在什麼地方。
越是高精度的東西,越離不開這玩意兒。
九級鉗工,都加工不了這個。
拿銼刀挫?
先不說鎳基高溫合金有多難加工的問題,也不討論質量是否堪用,僅僅是這渦輪盤大量的加工量,一名鉗工一年也挫不出來一個渦輪盤!
而且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出現錯誤。
葉片的厚薄必須均勻啥的……
一臺發動機,有九級甚至更多的渦輪盤!
這世界上,有很多是九級鉗工也很難解決的。
否則,中國的高精尖端科技產業也不會發展如此緩慢。
“五軸這東西,蘇聯都不容易搞到,那是巴統禁運中的絕對戰略裝置。”汪貴林搖頭,“目前,我們基地的四軸加工中心,都沒有完全成熟,主要是生產單位機械製造跟裝配精度無法達到;而五軸的控制系統,尚處於研究階段。”
“這麼說來,不解決五軸的問題,航空產業想甩開膀子大幹,是沒有可能了?”龍耀華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