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又獨獨心聖被稱為天下最能打的聖人,這句話沒人不同意吧!要是不同意問問當年,壓境乘十二金蓮來九洲,結果被重返九洲天下的心聖法身之一打碎並留下辦朵金蓮的那尊大佛就是。
在心聖看來格物致知就是玩物喪志,於是才有了他對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的重新解釋,沒有辦法於儒家來說,知與行二字太過重要,但是理聖一路走來已經隱隱有了要完全把知行分做兩事的跡象,這對儒家大道來說可不就是天要塌了嗎?
於是才有了心聖對夫子的話的重新解釋,不然天下讀書人就真的要困在格物致知裡面,一直鬼打牆了。
在心聖看來:““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但是光這樣說還是怕後事學著根器不夠,之後又走入歪道於是他又再次對此做了解釋,所以他不得不又說:“聖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個天理。聖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便去盡個天理。不是本體明後,卻於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
他說:“聖人亦是學知,眾人也是生知”。儒家所謂“一貫之道”與佛教鼓吹入不貳法門,區別就在於,儒家不離開“學知”而懸空虛說“生知”
如此看來先生是何其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啊!但要真正近道依舊太難,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但是即便給出了知行合一,根器不夠,還是容易曲解這四個字,還是需要知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透過做“知行合一”的功夫,來複其“知行的本體。”
總的來說心聖一脈大道分三步。一:“心即理”二:“知行合一”三:“致良知”
但為什麼這門了不起的學問會從提出來開始就受天下人誹謗,被說成是偽學,是左學。
除了跟他弟子將心學引入枯禪境地之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對其他九座天下來說太過可怕,所以要說真正心學不顯的原因,還得講到其他幾座天下的鎮冠吧!
當年的大佛東來,李行道的剃髮,這本就是三萬年來各教謀劃的結果,要問這麼好的學問儒家為何會任其凋敝。
其實當年他自己就已經說出來了答案:“人生天地間,萬物復希夷。”這是破道啊!欲除其病須拔其根,人心下流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是萬古了啊!茲事體大,破而後立,終究連先聖都覺得太過可怕。
為什麼李行道在得知自己先生所說的終究不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只能拯救時弊後,他最後甘願墮入佛道,前去無路而已。
正如夫子所言:“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說的就是自暴自棄,換而言之對這沒有希望的天下很失望啊!如果不學怎麼會知道,生命本身沒有意義啊!既然沒有意義還學個什麼學,剃了發抹了脖,死了拉倒。
為什麼倒後來林雲從來都不跟江塵說自己的學問,只是叫他須在事上磨,這就是原因之一,生命沒有意義其實才有意義,如果大道有形,天命可掌,那麼生靈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最終的歸宿,那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這也是儒家從來都沒有真正只以自己一個學脈,掌握一座天下的原因,不然如果真按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此即彼的階段說法,這天下生靈將都是沒有靈智的機械。
所以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尋找意義,“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見先生所謂的:“萬物一體之仁”何其富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