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十六年,入夏沒多久,江南許多地區就遭遇了旱災。好幾個月滴雨未下,饑荒蔓延幾乎整個江南,並有向著北地蔓延的趨勢。
就連臨近的應天府,也有旱情顯現,只是江南各地的饑荒要更加嚴重罷了。
有記載,帝感罪孽,令宮中茹素,宮中嬪妃皆不可梳妝打扮,更不可穿著華衣美裳。
朝中官員上行下效,紛紛加入行列,將節省出的銀錢捐給災區。
上京百姓深感帝王心繫百姓,仁孝帝在民間的聲望斐然,甚至有謠傳百姓家中侍奉了仁孝帝的長生牌位。
而宮中,則略顯慘淡。
不可披紅掛綠,嬪妃、宮女一律不可塗脂抹粉,更不可戴簪、釵,連花都不可簪。一時間,整個宮中只剩下灰、藍、綠之色。
未免被人拿住把柄,仁孝帝連嬪妃的寢宮也很少涉足,常常與皇后抵足而眠,共商旱情之事。
這風向出來,令人不禁感慨佩服,說有此帝王乃是國之幸。
又一月,建康有訊息遞入宮中。此時,距離那幾名前往南方賑災的官員離開,已經足足過去了將近三個月。
路途遙遠,雖有水路可行。但要去建康,依舊要改換車馬走陸路。
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艱險,何況要是旱情不得環節,吃排揎吃小,掉了腦袋才是大。
“……建康郡守崔文,下令關閉城門,不許城內外聯絡。並遊說城中富戶商賈捐糧捐物,用來賑濟百姓。可城外聚集的流民越來越多,城中百姓人人自危。”
在場眾人都知,讓富戶商賈捐錢捐物只能解燃眉之急。災民數量少還能應對,一旦數量激增,糧食不夠,必定會引發衝突。
土地靠人耕種,而百姓要靠老天爺吃飯。
老天爺不肯降雨,地裡無雨水,莊稼只能乾渴死去。
每年舉凡國內大小郡縣,皆有旱情發生。
仁孝帝在位十六年,經歷過不知道多少次的災情。有旱災,也有洪澇,還有冰雹、雨雪。
而像此次江南這樣嚴重的旱情,是他前所未見,聞所未聞。
聽說人餓極,食人肉,有人嚥了口唾沫,臉色發白。
那必定是餓到了極致,已經走投無路才會做的選擇。
怎麼可以吃掉同類呢?倘若是獸也罷了,可他們是人,是會思考,會說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