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慈是莊稼漢,最看重的是糧食。一日夫妻閒聊,曾慈說:“五穀之中,唯有水稻為主,產量高,味道好,要是水稻產量再提高一些,人們生活就更有保障了。”
青鸞:“提高水稻產量,最有效的辦法是換上好品種。不過到哪裡去找好品種,我就不知道了。我所知道的到處差不多,桂州的水稻產量與我們這裡的產量也是一樣的。”
連青鸞都不知道的是,曾慈更加不會,想也懶得去想。
清明時節,青鸞想到水庫裡去看山水風景。
水庫修好後,只有灌溉農田那兩個多月,水位才會降低。平時都是滿滿的一庫碧水,釀就一個人造湖,各種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盡情地戲耍,沒有任何打擾。
湖岸青山林木茂密,藍天上白雲飄飄悠悠,倒映在水裡,山也在水裡,山水相接,水天一色。
鳥兒在枝頭上唱著,在天空中飛著,在草葉中歡娛覓食。湖光山色,好一派自然風光,令人賞心悅目,是一處非常美麗的風景點。
一心想討好老婆的曾慈,知道老婆有遊山賞水的雅趣,自然樂意伴陪。二人來到水庫大壩腳下,曾慈怕累著老婆,揹著青鸞爬上大壩頂面。青鸞從曾慈背上下來,看到庫水中的倒影,興奮的大叫:“不論秀水與青山,無限風光盡被佔。”
曾慈是莊稼漢,對春光美景並不感新奇,但也被這美麗的風光所吸引,興致很高。
山中有幾樹油桐樹開著雪白的花,杜鵑在聲聲尖啼“布穀,布穀”,使曾慈觸景生情,自言自語地道:“‘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下谷種’該播稻種了。”
青鸞看著油桐花,想起了色同的梨花,忍不住吟道:“豔靜如籠月,香寒未逐風。桃花徒照地,終被笑妖紅。”
曾慈聽不明白,問青鸞道:“這首詩是什麼意思?”青鸞笑道:“這是唐朝詩人錢起寫梨花的詩,這首詩寫法別具一格,不從正面寫梨花,而是透過寫佼白月光、夭豔的桃花來比喻梨花。不寫梨花意在梨花,絕妙!”
曾慈看到山頂上有幾株豔紅的杜鵑花,就對青鸞說:“你在這裡等一會,我去搞幾枝映山紅來給你。”
青鸞點頭說“好!”,曾慈便一個人向山頂上爬去。及至半山腰,忽然看到前面兩丈處有一道狐影,感覺曾經在哪裡見過,再仔細看看,越加有種熟悉的味道。曾慈腦子裡極力搜尋記憶,兩條腳便鬼使神差般不由自主地向狐狸走去。那狐狸也不怕他,還象是在等他,待到曾慈走到狐狸跟前,狐狸兩隻前肢合十,後肢直立,對著曾慈點頭哈腰,甚是恭敬。
曾慈忽然記起:那年去桂州的途中,在一涼亭裡為一隻狐狸抵擋劫雷,好象與這隻狐狸很象。想到這裡,曾慈也不管狐狸聽不聽的懂人話,問狐狸道:“你是不是前些年我在去桂州途中的涼亭裡,遇到的那隻渡劫的狐狸?”
狐狸聞言狠狠地猛點了三下頭。曾慈見狀,十分驚詫。又說:“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我們又見面了。既然你能聽懂我的話,你肯定是在這裡等我的了,有什麼事要我去做嗎?”
狐狸又是猛點三下頭,再頭向前咬著曾慈的褲子,拖著曾慈跟它走。
曾慈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帶路吧。”
狐狸鬆開口,在前面帶路,曾慈在後面跟著。
狐狸帶著常念向無路的深山中走去,一邊走還一邊不斷回頭看看曾慈跟上沒有。
走了幾百米,在一蓬冬茅叢前停下來,狐狸用前肢不停地刨開茅草下的泥土,刨了一尺來深,現出一個直徑約兩尺的深坑洞。
狐狸用頭拱著曾慈的腿,示意曾慈往坑洞看。曾慈走到坑洞邊,低著頭往裡一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心中暗叫一聲“我的個乖乖!一坑洞稻穀”。曾慈返過頭問狐狸:“你這是送給我的?”狐狸拚命地連連點頭。
曾慈慨嘆不已:誰說畜生無知,這狐狸也常把報恩掛在心頭啊。曾慈心中在想,既然是報恩,狐狸送稻穀就不是送糧食的意思那麼簡單了,必有其它深意。就對狐狸說:“我還不只於沒飯吃,這稻不是給我做飯吃的,是嗎?”狐狸又是點頭。
曾慈伸手抓出一把稻穀放到眼底下細看,發現這稻穀與平時的稻穀形狀有很大的區別:比一般稻穀大粒,用手搓了幾下,穀殼輕易地被搓破了,露出白花花米粒,仔細觀察,穀殼比一般稻穀的穀殼要薄,出米率肯定要高。再放到鼻子下聞一聞,一股清香撲鼻而來,說明是去年秋天收的新谷。
狐狸又咬著曾慈的衣袖往洞子里拉,曾慈再爬下,往洞裡看,發現還有整穗的稻穗。曾慈伸進手拿到了稻穗,抽出來一看,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我的個乖乖,好大一穗,比平時的稻穗長了三分之一,數一數穀粒,有160多粒。正愁找不到好稻種,這不就是現成的嗎,曾慈又問狐狸:“你這是送給我做稻種的。”狐狸連連點頭。
曾慈大喜,對著狐狸一掬躬:“謝謝你,你為我們人類做了大貢獻!”狐狸回了禮,然後走向深山,眨眼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