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令被曾慈死死扶著,拜不下去,只得請曾慈 坐下,命下人端上好茶,親手為曾慈斟好。兩人一邊喝著茶,李縣令一邊把這次南湖、桂州之行說了出來:“前些天聽你說起南湖販馬到桂州,桂州販米到南湖,全是為了夢中對鬼魂的承諾。我當時對你的話很是懷疑,很難相信世上有象這樣的好人。正好我就是生長在南湖三灣,出來作官10 年了,也好想回家看看,便公私兼顧,回南湖查案。沒想到回到家裡,這案不查自明,你所救助的小女兒就是我的親侄女。
要不是你放棄了跋涉600里路尋弟的大事,義無返顧的雪中送炭。我那可憐的兄長哪能魂歸故里,屍回家鄉!要不是你把夢中承諾當著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窮思竭力賺錢幫助寡幼渡災荒,我嫂子一家別說建屋買田,是生是死都難料。所以你當之無愧是我的恩人。”
曾慈至此方才知道,原來裡還有這麼多的巧合。也就隨口說道:“那是我恰巧遇上了這事,能幫自然是要幫一下的,不然我自己心裡的這道坎就邁不過去。”
李縣令:“你是個大好人,是世之楷模,如果人人都象你一樣,那這世界就幸福光明的多了。”
曾慈:“人生在世,誰能不遇到些坎坎坷坷的事,在困境的時候,如果有人相幫,就很輕鬆地邁過去了,所以在人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是很有意義的事。
其實幫別人也是在幫自己。拿我和小花這事來說,如果不是幫小花,我又怎麼能賺到那麼多的錢,又怎麼輕易地找到弟弟,遇到了緣定三生的女人。”
李縣令覺得曾慈的話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把這道理講給更多的人聽,對於疏導人心,治理地方大有好處,心裡便了主意。
李縣下令差役僱好轎子,請曾慈坐轎回家,自己的官轎在前鳴鑼開道,親自把曾慈送回普平鎮 ,引起了整個普平司的轟動。
青鸞已經備好了茶水,接著縣令和丈夫,謙恭有禮,端莊賢淑。李縣令嘆道:“大善大義之人當有此外秀內慧之婦。”
李縣令回到縣衙,將曾慈善行撰成摺子上湊朝庭,請朝庭彰表,教化民眾。又令師爺著文人把曾慈的善行善事寫成評書和戲劇,令梨園伶人傳唱。
這類戲曲、評書深得觀眾聽眾喜愛,觀眾聽眾趨之若鶩,風行一時,對培養社會風氣很有好處。民風日漸趨向崇善尚義,境內河晏海清,上司褒獎有加,李縣令被視為能才幹吏,大得其益。
過了些日子,李縣令的摺子被予以准奏,朝庭旌表下來:著地方官在普平司建一牌坊,彰表曾慈濟困扶危的善行。本已被戲曲、評書傳的沸沸揚揚的曾慈,經朝庭旌表,更加灸熱如火。
人要做一件好事、善事並不難,一輩子持之有恆,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就很難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曾慈深知這個道理,更加朝乾夕惕,不敢稍有懈怠。
曾善想要做件力所能及的讓子孫受益的好事,就找青鸞商量:“夫人,你是女秀才,比我看的遠,想的周到,你看能不能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出一件讓子孫受益的好事來。”
青鸞想了想,笑著問道:“你知道都江堰的故事嗎?”
曾慈:“這個我倒是聽說過,秦朝的蜀郡太守李氏父子修的。這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青鸞:“當然有,蜀郡的人民現在還在受益哩。”
曾慈:“你是說我們也建一座類似於都江堰的貯水庫,給民眾灌溉農田。”
青鸞:“孺子可教!”
曾慈:“我是你丈夫,20歲了,不是孺子了好不好。”
青鸞:“別不服氣,知識和小朋友差不多。”
曾慈翻了翻白眼,無話可說,轉而堆上笑臉,討好地說:“娘子聰慧過人,非我能比。能不能請教一下,你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能耐,什麼事都在你掌握之中。請問你是怎麼知道我被官府關起來會沒事的?”
青鸞:“收起你那些小聰明,現在可以告訴你了:我會卜卦。”
曾慈眼睛瞪得牛眼大:“難道我和你註定是夫妻,我到了桂州瀟湘客棧,都是你卜卦算出來的。”
青鸞:“是的!這是天意。”
曾慈:“那你為什麼早不說出來?”
青鸞:“天機不能隨便洩漏,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說的。”
曾慈:“你是怎麼學會卜卦的?”
青鸞:“7歲生日那個晚上,鬼谷子先師夢中相授,並告誡不可說出去,否則自招奇禍。為了免遭麻煩,令我從此不要說話,要到丈夫見面之日, 才可說話。所以時隔12年,算到你來瀟湘客棧,我才敢破戒說話”
曾慈恍然大悟,想了想又問道:“未婚前我的那些事你也能卜算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