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馳似乎看出了賀勇彬臉上一閃而逝的恐懼,於是開口鼓勵道:
“連武安的技術你們都吃透了,我相信做個手機鏡頭完全不是問題,甚至可以說這就是降維打擊!”
賀勇彬頓時醒悟了過來,
對啊,相機技術自己都知道了,回頭搞個手機鏡頭還不是小兒科嘛。
只不過,製造手機鏡頭的主要難點,其實從來就不是高階技術的問題,而是成本和效能的協調問題。
一臺相機,可以賣到幾千甚至幾萬,
但一臺手機才賣幾百到幾千元,裡面的鏡頭模組,進貨價通常也就是幾十塊到幾百元,
因此對成本的把控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賀勇彬以前造不出高畫素的手機鏡頭,主要也是受限於成本問題,如果不考慮成本的話,兩千萬畫素問題應該也不大。
不過這個問題,在康馳打通了晶片的產業鏈,有了自己的晶圓廠後,就基本解決了一大半。
沒有給大家太多的思考時間,康馳繼續開口說道:
“對於我們的首款手機鏡頭,我有幾個要求。”
“第一,我們不做什麼副攝,要做就直接做三個鏡頭的攝像模組。”
“第二,主攝和副攝的畫素都不用太高,控制在10001500萬就行了,但底和光圈一定要大,而且cmos的面積利用率要在90%以上。”
“第三,要有物理防抖系統。”
聽完康馳的三個要求,在場的人都開始陷入了沉思。
上來就是三攝模組,倒是很符合康馳的風格。
第三個要求倒也很正常,
但第二個,就讓人感到有些意外了,
雖然作為業內人士的他們也知道,攝像頭的畫質,不能光看畫素,還得看感測器尺寸、單畫素尺寸、光圈等等。
比如平果在14之前的攝像頭,用的一直都是隻是1200w畫素的攝像頭,但拍攝質量卻並不比四五千萬,甚至上億畫素的安卓手機差。
但在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熱衷於採購高畫素的相機鏡頭,並以此作為主打賣點的時候,康馳卻反其道而行之,要做低畫素的鏡頭。
就不怕研發出來賣不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