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那些壓根不差錢的發燒友和收藏黨,
則完全不用去考慮,只要產品一上架,第一批搶的就是他們。
總之只要能抓住前面三種人,大秦光學就可能可以在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慢慢地把這個市場徹底搶回來。
同時透過大秦光學的價格優勢,也很有可能把相機這個有些沒落的市場,給重新做大。
對於普通人來說,數碼相機或許不像手機那樣,是生活的必需品。
它無非就是讓記錄生活的方式,更加精彩和多元,發朋友圈的照片更有逼格,提高一點生活的品質。
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高得離譜。
甚至有點像奢侈品。
但如果一臺全畫幅專業相機和鏡頭的價格,加起來也才和一部貴點的手機差不多,
那相機的消費群體,肯定會進一步擴大。
不說別的,大部分喜歡旅遊的,其實都想更好地記錄自己旅行的回憶。
光是這個龐大的群體,就可能挖掘出很多新使用者。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大秦光學能夠透過武安,建立起不錯的使用者口碑,
不然光是便宜也沒卵用。
在公佈完相機的售價後,康馳停頓了片刻,然後緩緩地重新開口道:“接下來,我想透過一段記錄片,和大家一起回顧一段歷史。”
隨著康馳有些低沉的語氣,大螢幕上便開始播放起了一部記錄片。
伴隨著紀錄片的旁白,一段塵封已久的華國相機發展史,開始徐徐向觀眾們展開……
提起國產相機品牌,年齡稍微大點的,或許還能隱約想起海鷗、鳳凰之類的老古董品牌。
那時的相機,基本都還是膠片機,需要往裡面裝小膠捲,拍完後還得把膠片送到照相館沖洗,等上個幾天才能看到照片。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外的相機品牌開始進入華國市場,
這些物美價廉的洋貨,立即就對國產相機造成了巨大沖擊,大部分國內的相機廠都開始賣不動貨,接著就是倒閉潮。
但像海鷗、鳳凰等幾家比較大的國產品牌,其實依然還吊著一口氣的。
直到數碼相機的出現,把這口氣也徹底掐斷了。
1981年,索霓發明了世界首臺電子靜物照相機“馬維卡”,它當時的解析度只有27.9萬畫素,
但隨著晶片產業的發展,相機感測器的效能也越來越強,
到了2000年,主流數碼相機的畫素,就已經達到了300萬畫素。
這些成像好、操作方便,使用成本還特別低的數碼相機,不但拍出來能立即回放,後期還可以用電腦進行編輯,迅速就把膠片機給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