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63 (1 / 7)

阿拉善所在的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的統一規劃下,年平均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200萬畝,種草3000多萬畝,居全國之首。①

不是以畝為單位,而是萬畝。

1200萬畝,相當於5500個花間集植物園的面積,用一望無際不足以形容,徒步走完恐怕需要10年之久。

而這,只是國家一年在內蒙古地區的綠化範圍。

在國家幾代人的努力和強大的政策面前,螞蟻S林的種植面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卻凝聚著全國人民的心血。

葉晗亦然。

哪怕種植面積不及國家的千分之一,她也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裡地理位置偏僻,風沙較大,葉晗在合作商和當地人的接待下,成功找到了他們即將種植的第XXX號林。

前面一個區域的梭梭樹也是剛種下不久,還是幼苗,不大的一棵,株高約三四十公分,叢生,枝條不多。

它們一棵棵分散種植,每隔四五米才能看到一棵,十分稀疏。

葉晗往遠處看去,乾旱發黃的土地中點綴著細小的綠色,排排而立。

在更遠的地方,不大的梭梭苗幾乎被沙地淹沒,只能看到散佈於廣袤荒漠中綠色的小點,在炙熱的陽光和刮來的風沙中若隱若現。

不由得讓人懷疑,這麼的一棵苗苗、如此稀疏的種植密度,真的能夠防護住幾十萬畝,甚至百萬畝的風沙嗎?

事實是,能。

梭梭樹是灌木或小喬木,能長到29米。

為了在乾旱的荒漠中吸收水分,它的主根能深入到地下1050米的深處,鬚根擴張至周圍十幾平方甚至更大的範圍,牢牢固定住土壤,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這也是它們栽種如此稀疏的原因。

若是栽種密集,那麼它們的根系在地下無法擴張,吸水能力降低,很有可能幹旱而死。

沙漠環境不能與正常水源充足的環境相提並論。

葉晗見到的護林員有60多歲,姓吳,名叫吳於盛,是本地的牧民。

這麼多年來,他親眼看著周圍乾旱的區域變成如今的綠地,大片大片的梭梭樹從幼苗長到現在的一米多,內心的滿足感難以言說。

不僅如此,栽種的梭梭樹、紅柳等植物,還給當地帶來了財富。

“這些梭梭,別看它小,作用大著呢。”吳於盛的普通話不算標準,但能聽出語氣中的自豪:“我們稱它為‘沙漠植被之王’,能適應高溫、風沙、耐鹽鹼,生命力頑強。”

梭梭樹能承受60度的高溫,零下40度的低溫,成年樹在土壤含鹽量達到3%時仍能頑強生長,生命力何其強悍。

但在幼苗時期,它依然有可能因缺水而死亡。

在年降水量僅有幾十毫米蒸發量卻高達上千

毫米的荒漠地帶,需要種樹人加以灌溉,尤其是乾旱的季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