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王管事介紹說:“災難發生以來,這裡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不少百姓和牲畜,其餘百姓多數流離失所,我家大人開始組織百姓自救,先是在城中開闊地搭建了臨時住所,但餘震不停,不少百姓被倒塌的房屋砸傷,只好遷移到城門外,但天氣寒冷,不少百姓也....;這段日子沒有再震了,我家大人開始檢查百姓房屋,看看哪些可以居住的,先安排老幼及婦女居住。現在我們主要面臨三個重大問題,一是缺糧,一開始我家大人就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但受災的百姓太多了,糧倉很快就空了,這幾日我們每天都只能吃兩頓稀粥。二是缺少禦寒物資,大人正著急上火呢,這會兒正在大戶人家那裡去討要糧食和禦寒之物;三是缺郎中缺藥,災難發生後,很多百姓受傷,加上天寒,不少百姓受了寒,急需郎中和藥物救治”。
王守仁聽完後說:“這三個問題朝廷都考慮到了,第一批糧食和物資已經隨我們運過來了,後續還會有。太醫院也派了太醫過來幫忙,另外也安排了不少工匠過來幫百姓修復房屋、水利這些,相信這些問題應該很快就能解決,先帶我找到縣令大人,陛下有旨”。
王管事再沒說話,悶著頭在前面帶路,來到一處大戶人家門口,王守仁看了看,高牆深院,牆上有不少的裂縫,王守仁踏入後,隱約聽到哀求聲:“林老爺,您發發善心吧,現在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能不能借點糧食,等災難過後,我再請示上頭歸還糧食”?
“唉,孫大人,不是我不肯幫忙,實在是家裡餘糧也不多了,我上上下下也幾十口人呢;再說了百姓這麼多,能頂多少頓呢?孫大人,您還是趕緊請示上面派人救助吧”。
拐過庭院,來到一處小花園,一個身穿明朝官服的中年男子站在那裡,身形略瘦;另一位肥胖男人穿著華服坐在石凳上悠閒的喝著茶,嘴角帶著輕笑,似是嘲弄,他旁邊還站著一個管家模樣的人。
“孫大人,朝廷來人了,說是陛下有旨”,王管事大聲喊道。
三人循聲望去,見王管事帶著一個年輕人走來,年輕人步履沉穩,不急不躁,身後還跟著好幾個年輕人。王守仁來到三人面前站定後,從懷裡掏出明黃色的聖旨,大聲說到:“陛下有旨,朝邑縣令聽旨”,孫大人撩起官服,直直的跪了下去,王管事見狀,趕緊走到孫大人身後也跪了下去。華服男人和管家驚疑不定,王守仁身後的年輕人從肩上卸下擊發槍對準華服男子喝到:“大膽,見旨不跪,你是想造反嗎”?
華服男人嚇得趕緊從凳子上滑了下來,管家趕緊扶著他跪了下去,王守仁清了清嗓子,朗聲唸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陝西正月發生天災,百姓受難,現朝廷命西山總兵官王守仁為救災巡撫,總督救災事宜,沿途地方官員須聽命安排,欽此”。唸完後,王守仁面不改色,倒是跪在地上的孫大人不免嘀咕,這道聖旨怎的如此怪異?通篇白話文。卻不知這道聖旨內容是朱厚照指示的,朱厚照最煩聖旨寫的晦澀難懂。王守仁當初拿到聖旨後也是詫異一番,不過隨之釋然,這很太子殿下,在西山,太子殿下書信往來從來都是白話文。
王守仁把聖旨收起,面無表情的說:“孫大人,學生知道您的疑慮,您可以好生檢查這道聖旨,現在事不宜遲,我們儘快安置百姓,學生奉命帶了一批糧食和物資過來,還有不少人員,急需把事務安排下去,請您務必協助”。
孫大人聽後不再糾結聖旨的事情,隨著王守仁趕緊朝著城門口走去,等看到前面的空地上搭起了連綿不絕的帳篷,帳篷前面升起裊裊炊煙,一股香味飄來。再看到百姓那邊,穿著太醫官服的人正在給百姓把脈看病。而在城門牆下,一群士兵在工匠的指揮下正在修復城牆。
孫大人這下再沒有任何懷疑,對著王守仁深深拱手,動情的說:“感謝大人伸手援助,感激之情不勝言表”。
王守仁扶起孫大人說:“當不起當不起,學生是後輩,大人不用客氣。自從收到你們的奏章後,太子殿下立刻組織我們馬上動身趕來,殿下囑咐學生,先妥善安置百姓,而後再重建家園,儘快幫助百姓恢復正常生活,孫大人,你放心。後續朝廷還會有賑災物資到來,你就安心安置好百姓”。
“好好好”,孫大人激動的語無倫次,這一個月的煎熬實在太難受了,看著百姓挨凍受餓心裡特別不好受,特別是災難剛發生時,餘震不停,耳旁總是傳來房屋倒塌的聲音和百姓的驚恐聲,每天過的提心吊膽,總是害怕傳來壞訊息,但從來只有更壞的訊息。
最難受的就是缺糧,孫大人每天絞盡腦汁的尋找糧食,一開始是讓差役去倒塌房屋的百姓家裡搜尋,後來就組織人員去山上打獵,但遠遠不夠,孫大人只好下令除了老幼之外,其餘人都只能喝稀粥,後期又削減一頓,每天兩頓,但仍然不足以支撐,眼看頂多兩日,百姓就沒得吃了,他只好拉下臉皮求助本地的狗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