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丑要跑?這不太可能吧。”
劉協脫口而出後。
帳中諸將反應各有不同,但基本都不太相信。
趙雲說道:“陛下,末將以為文丑必然是得知了顏良軍戰況,因而對軍隊部屬略有調整,才留下了這些跡象。”
徐榮也道:“陛下,文丑軍兵力還在顏良軍之上,又為袁紹嫡系,兵甲精良,盡皆精銳,怎會輕易撤軍,臣以為子龍將軍所言在理,此必是文丑對軍隊部屬的調整,如今我軍尚未摸清楚這其中的變化。
臣以為,我軍應當謹慎為先,待查明文丑軍情況後,再行征討。”
“嗯,有道理,朕也只是隨口這麼一說,文丑乃河間名將,又與那顏良情同手足,此等局面下,他又怎會輕言撤軍呢。”
別說趙雲和徐榮不認同。
就是脫口而出說了這番話的劉協自己,他也不認同啊。
暗自搖頭,心中暗道。
看來這兵仙傳承也不是萬能的。
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分析。
試想一下,文丑麾下精兵八萬,未有絲毫損耗。
此等情況下,他若是撤軍,且不說他願不願這麼做,要是真做了,袁紹又豈能輕饒了他?
有時候還是不能太相信直覺!
想清楚此中關節後,劉協下令道:“在此地安營後,軍中各部,依照此前幾日活動範圍,再進行擴大,細緻排查,當前的首要目標,弄清楚文丑軍現在何處,欲行何事!”
天子一言既出,帳中諸將領命而去。
其後數日,中軍大帳便成了軍情匯總處。
各軍各部各營,一有新發現,便即回營上報中軍大帳。
此等高強度的工作,劉協當然是沒辦法全程盯著的。
將前期篩選、整理工作交給軍中文書後,劉協關注軍情之餘,開始忙裡偷閒研究軍陣佈置,戰場時機判斷等有關領兵方面的學問。
有兵仙韓信傳承在身,劉協研究起軍事有關的內容自然是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不同於此前戰場指揮時,他完全憑藉直覺來行事。
現在的劉協是處於有意的自主思考狀態。
這樣的好處就是在使用兵仙韓信的傳承做各項戰略部署的同時,他也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中。
雖然距離擺脫兵仙韓信傳承,獨當一面的那一天還很遙遠,但進步總歸還是有的。
如此又是數日的軍情整理,匯總,篩選,分析。
劉協越分析越覺得不對勁。
種種跡象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