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兩國蜜月期,結束了幾十年的對抗,才讓不少普通人對美利堅心存幻想。其實,美利堅一直沒有變,變的只是手段而已。
因此,《北京人在紐約》靠著揭露和批判,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利堅好奇心,使得《最文學》一月刊的銷量節節攀升。
難得有個對美利堅十分了解的華夏用擺事實講道理,扒底褲的方式將美利堅的方方面面,細緻入微的呈現在了讀者眼前,這樣的小說誰不好奇?
《北京人在紐約》的口碑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在讀者當中發酵,好評不斷的同時,也少不了對這部作品的批評。
上市僅僅半個多月,《最文學》編輯部的讀者來信便如同潮水般湧來。其中,罵得最兇、最不留情面的,便是國內高校中的某些知識分子和文化界的所謂“受害者”。他們中的許多人,便是這個時代的所謂“公知”,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話語權。
這些人不僅來信怒罵,還熱衷於向報紙、雜誌投稿,將他們的不滿和憤怒轉化為文字,大肆宣洩。他們的言辭激烈,情緒激昂,彷彿要將所有的不滿和憤怒都傾瀉而出。
在這個時代,高校的文化人受到的禮遇是空前的。他們享受著社會的尊重和優待,擁有著比一般老百姓更多的發聲機會和平臺。因此,他們想要在媒體上發聲,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地位和待遇,使得他們的言論和行為更加引人注目。他們的每一次發聲,都牽動著社會的神經,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判斷。
他們詛咒著姜玉樓的這部作品,有人甚至打電話進行舉報,他們覺得姜玉樓這部作品會使得友邦驚詫,挑起兩國爭端,心思大大的壞。
在批判姜玉樓的同時,他們也不忘兜售他們的觀點,那就是全面學習西方,甚至是西化。
這就有點老調重彈的意思,不過隨著中美交流的擴大化,這種論調還真有些市場。
正因如此,有著這些人的存在,報紙和雜誌上對《北京人在紐約》和姜玉樓本人批評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儘管《北京人在紐約》以其深刻的內涵、細膩的人物刻畫和生動的情節設計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和認可,但由於受限於那個時代的傳播條件、資訊交流的滯澀,以及某些人的包藏禍心,使得對姜玉樓和《北京人在紐約》的批判聲音愈演愈烈。
這一次,姜玉樓成了某些人的靶子和目標,恨不得將他的作品都禁掉。
除了八十年代的“公知”派,文化界總體而言對姜玉樓極為包容。
畢竟姜老師去年才拿了個世界性的文學獎項,為國家,為作協掙足了臉面,他們這時候肯定不能罵,相反,還得護著才行。
即便有些體制內的人士對於姜玉樓和《北京人在紐約》這部不滿,也不會當眾批評他,頂多私下裡發發牢騷。
總之,《北京人在紐約》算是徹底火了,無論是銷量還是口碑,都被認為是姜玉樓這些年最有深度的優秀作品。
大部分讀者喜歡,能從中看清美利堅的真面目,如果移民的時候能想起他的這部作品,三思而後行,姜玉樓便達成了目的。
“曹老哥,我總算沒有辜負你的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