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就是資本對人的異化。
你以為只有新移民生活的不如意嗎?
不,即使是許多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也是活得不如狗。
他們是正兒八經的美利堅公民,從小到大都是接受的美利堅教育,結果呢,同樣的職位,亞裔就是競爭不過白人,甚至競爭不過不如自己的黑人。
即使那些有工作的華裔,他們想競爭同樣不容易,有一層叫做天花板的東西扣在他們頭頂,任憑他們如何天才,如何努力,如何優秀,也休想打破那層天花板。
除了這些能看見的,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對移民也並不友好。
比如文化,比如信仰,比如對政治的關注度,亦或者一些習慣都有可能造成美利堅人白人對其他族裔的歧視。
總之,在姜玉樓筆下,美利堅顯然不是一個好去處。
假的,都是假的,這是姜玉樓對美利堅的汙衊。
他的這些描寫,在那些人看來是對美利堅制度和社會的仇恨和批判,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嫌疑。
看這部作品不爽的人有之,可是喜歡的人明顯更多。
《北京人在紐約》這部作品的思想很容易琢磨,那就是對以美利堅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批判。
此時國內的讀者有老有少,能讀懂這部作品的,最起碼也是完成了高中學業的。
大多數讀者受了那麼多年教育,三觀非常正,自然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比如書中對資本家生活的奢侈享受,他們就知道這是不對的,同時,他們也會同情美利堅的底層群眾。
那一部分人的生活甚至不如生活在八十年代的華夏,美利堅的底層百姓不僅日子過得苦,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很大一部分讀者喜歡這部作品,除了小說本身的可讀性,也有賴於小說中對美利堅的揭示。
這個年代沒有網際網路,人們想要了解國外的途徑非常狹窄,多是道聽途說,終於有一部作品如此露骨的揭示美利堅,對美利堅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自然大受歡迎。
因此,《北京人在紐約》發表後的半個月時間內,批評聲不是沒有,但和姜玉樓想象中的那種山呼海嘯一般的浪潮完全不一樣。
一開始,姜玉樓還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可轉念一想,他就明白了。
在中美蜜月期之前,國內對美利堅的稱呼可是美帝國主義,加上抗美援朝的血戰,上至官員,下至普通百姓,對老美有能有好感度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