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1979我的文藝時代> 第四百三十六章 你很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三十六章 你很好 (1 / 3)

茅盾文學獎作為我國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影響力不容小覷。

雖然“茅盾文學獎”只是第一屆,但幾個關鍵詞已經被媒體炒熱了。

茅盾先生遺願、第一個長篇小說獎項、巴金擔任首屆評委會主任、評選時限之廣等等,單獨一個都能發到頭版頭條,並且具有廣泛的熱度。

這麼多因素加在一起,很難不引起大眾的關注。

更何況,這個年代大眾對純文學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相反在後世,“茅獎”雖然評選出一批批優秀的嚴肅文學作品,但大眾對於嚴肅文學的閱讀積極性相對較低。

在閱讀更注重功利的時代,年輕人更想要從書中獲得娛樂和放鬆,通俗文學相較於嚴肅文學更能滿足他們閱讀的需求。以至於茅獎作品空有名氣,卻很難有持續的熱度。

姜玉樓記得有媒體專門統計過,茅盾文學獎不僅可以提升獲獎圖書的銷量,還能為作者帶來更高的曝光度和認可度。

除部分已經有很高名氣的作者外,大部分作者受“茅盾文學獎”的熱度帶動,其作品銷量有明顯提升。出版單位在圖書的後續營銷宣傳中,也常用獲得“茅盾文學獎”等標籤對作者進行宣傳,有效提升了讀者對其後續作品的認可度。

比如在某屆“茅盾文學獎”公佈以後,獲獎圖書的銷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變化最明顯的獲獎作品當月的銷量為上月的80倍;第二名銷量也是前一月的28倍,剩餘三本圖書的銷量增長也是19、11和10倍。

當然,獲獎名氣的加持對銷量的影響時間是有限的,獲獎後半年內的月均銷量持續走高,後續半年至一年時間內有一定程度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銷量逐漸迴歸平淡。

即使如此,也足以證明茅獎在讀者中的影響。

就在文壇、媒體人以及讀者們的期待中,大會開始了。

1982年12月,全國六百位文藝界人士今天在大會堂參加了茅盾文學獎首屆授獎儀式。

同樣是作協主辦的評獎,茅盾文學獎的場面要比全國中短篇小說獎大多了。

中短篇小說獎更多屬於鼓勵性質,讀者投票比重很重要,但茅獎不一樣,是有專門的評委投票選出來的。

在這次頒獎儀式上,姜玉樓除了和其餘六位作家說上了話,還見到了評委會的大佬們。一共十五位大師,站在那裡真可謂星光熠熠了。

姜玉樓和其他幾位獲獎作家登上主席臺,領取了獎章、證書和三千元獎金。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站成一排,手捧紫銅的獎章,在主席臺合影留念。

接著就是採訪環節,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幾個人面對記者的採訪,卻謙遜了起來。

姜玉樓提議,“要不姚老師先去吧,您年長,理應您先去。”

眾人一看,覺得有道理。

姚雪垠拒絕不過,只能硬著頭皮率先接受採訪。

採訪很簡單,就是問獲獎者在這一刻,心裡想的是什麼,想說什麼。

姚雪垠思考片刻,回答道:“能獲得茅盾文學獎,我很激動,這是讀者和評委對我的認可,我會把獎勵當作鞭策。《李自成》第二卷還不是定稿,我要把它修改得更好。”

姚雪垠下去後,下一個接受採訪的是剛從四川農村趕來帶著一身泥土味的周克芹,他情緒激動,“我沒有感到成功的喜悅,更多的是羞愧和不安,我自覺得肩頭的擔子更沉、身上的任務更重了。”

之後是魏巍,他老人家一派軍旅作風,面對採訪同樣如此,他表情嚴肅的回答道:“我的心裡,只裝著一句話,那就是:為人民服務。”

又有三個人接受採訪,最後才輪到姜玉樓。

“姜老師,好久不見。”

姜玉樓一看,還是熟人,就是那位最早在陝西採訪過他的記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