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樓說了一通自己創作《楚門的世界》時的一些想法,三人聽後,倍感震撼。
“可是,玉樓你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是啊,如果沒有隱喻,完全可以換一種寫法,換一種描寫方式又不破壞作品的閱讀感,對旁人來說是件難事,但是對於姜玉樓來說,卻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小事。
姜玉樓沒有回答,只是淡淡一笑。
他之所以這麼做,一來是為了討論度。只有討論度上去了,這部在現在看來還比較超前的作品才會有人看。有人看,有人討論才會為作品帶來銷量。
二來嘛,則是為了釣魚。
可以說,在整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全面學習西方以及官媒下場宣傳的大背景下,國人普遍對西方自由世界抱有好感。
既然要學習,要宣傳,那自然是學習好的方面,宣傳好的方面,這就造成了國人對西方有一種濾鏡。
這種濾鏡就是西方是文明自由的國度,祖國是腐朽墮落的國度。
這種學習和宣傳的結果造成了文化的不自信,也讓一些曾經或許受到了苦難,或者生活不如意的人找到了發洩點。
他們學會了批評,批評所看到的一切,批評讓他們不能當人上人的制度。
只是,如他們這樣的人在這個80年代初還屬於少數派。
就在他們為同道人數過少而感到擔憂時,姜玉樓的這部作品問世了。
姜玉樓這個人,他們或多或少從各個渠道瞭解過。
根據他們的研究,姜玉樓身上有一種獨特的自信,這種自信很特別,別說在國內作家身上少見了,就算是官員身上也實屬罕見。
也正是因為這種特別的感覺,讓他們非常注意姜玉樓的作品。
往往,從一個人的作品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傾向。
於是,在十月初《當代》第四期上市的這一天,無數姜玉樓作品的忠實讀者、想要研究他的人,紛紛走進了書店、郵局,還有路邊的書報攤中慷慨解囊。
翻開雜誌,看到目錄上《楚門的世界》,讀者們紛紛露出感興趣的笑容。
姜玉樓出品必屬精品,雖然這個年代還沒有這種說法,但已經有了類似的概念。對於不少讀者來說,只要是他的作品,絕對不會讓人失望的。
當購買了雜誌的讀者看過這部作品後,普通人只會感嘆姜玉樓腦洞之驚奇。他的這部作品像科幻,又不是科幻,因為小說中的技術在當代也能實現。
但要說現實文學,又找不到參照的目標。
如果說是先鋒文學的話……呃,倒是有幾分想象。
總得來說,這部作品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雖然不至於說是一部現象級作品,但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可以討論的點很多。
但是當那些恨不得拿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品味其中內涵的人讀過這部小說後,卻漸漸地發覺了有些不對勁。
乍一看,這就是一部超現實作品,同時也有先鋒作品的痕跡。但是仔細品味,他們卻在先鋒作品的外殼下,看到了姜玉樓對現在社會的不滿和批判。
他們這批人都是從那個特殊年代走過來的,所以談起以前的經歷總會有一種苦大仇深的感覺。可是姜玉樓的作品從來不存在這些不滿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