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復西向逾嶺,三里,見嶺西窪中,有水成塘。乃循峰西北行,稍下一里,而入亦佐縣東門。縣城磚甃,而城外草舍三四家,城中亦皆草舍,求瓦房寥寥也。一里,炊於縣前。飯後,半里出西門,乃西北行。計其地猶在群峰之頂,但四山霧塞,上下莫辨耳。從嶺頭西北行二里,乃西向歷峻級而下。其時霧影亦開,遂見西塢中懸,東界所下之山,與西界崇峰並夾,南北中闢深壑,而拐澤河自北而南,經其中焉;其形勢雖見,而河流猶深嵌不可窺。西山崇列如屏,南額尤高,雲氣尚平抹其頂,不令盡露。西山之南,復起一山,斜障而東,此則障拐澤而東南合蛇場者也。於是盤折西下,三里,抵坡而磴盡。復西北行坡陀間,一里,逾岡再下,數家茅舍在焉,然猶未瀕河流也。
又西半里,涉一東來小水,乃抵河岸。溯之北,又涉一東北來小水,約半里,有渡舟當崩崖下,渡之。是河發源幹平彝衛及白水鋪以東,滇南勝境以西皆注焉。其勢半於江底,而兩倍於黃泥河,急流傾洞,南奔東轉,與蛇場合而東南會黃泥河水而為江底河者也。亦佐、羅平南北東西二處,俱以此為界。西登崖,崖岸崩頹,攀躋而上,遂西向陟嶺。時暮色將至,始以為既渡即有託宿處,而荒崖峻坂,絕無一人,登陟不已,暮雨復來。五里,遇一人趨渡甚急,執而問之。曰:“此無託宿處。雞場雖遙,亟趨猶可及也。”乃冒雨竭蹶,轉向西南上。五里逾坳而西,乃西轉北行峽中。稍降二里,得數家之聚焉。亟投煨摚荷押希旮闖掛埂?
初六日晨起雨止,四山猶氤氳不出。既飯,稍西下,渡窪。復西北上,漸露昨所望屏列崇峰在西南,而路盤其東北。三里逾一岡,坪間有墟地一方,則雞場是也,從坳北稍下,又得數家之聚焉,問之,亦雞場也。蓋昨所宿者,為雞場東村,此則雞場西村矣。從村北行,其峽西墜處,有石峰屼立,路從其北逾脊。稍東轉而北涉塢,共三里,遂西北躋嶺。盤折石磴西北上,二里而涉其巔,則夙霧頓開,日影煥發,東瞻群峰吐穎,眾壑盤空,皆昨所從冥漠中度之者。越嶺西下一里,抵盤壑中,見秋花懸隙,細流縈磴,遂成一幽異之境。西一里,有山橫披壑西,透其西北腋,似有耕雲樵石之棲,在西峰後;循其東南塢,則大路所從去也。乃隨塢南轉。塢東西山分兩界,餘以為塢中水將南流,而不意亦懼中窪之穴也。南行三里,復逾脊而上,遂西轉,盤橫坡之南脊焉。
一里,循橫坡南崖而西,其處山脊湊合,岡峽縱橫,而森石尤多娟麗。
又西一里,有岐自東南峽來合。
又西一里,乃轉北下,於是西向山遙豁,而路則循山西北向行矣。
四里,復北向逾岡,轉而西下,望西北塢中,有石壁下嵌,不辨其底。
已而降行塢中一里餘,又直造其下,則亦中窪之峽也。由其南又西行,兩陟岡塢共三里,始涉一南流小水。
自渡拐澤河至此,俱行嶺上,未見勺水。又西逾一岡,一里,南望岡南,一峰西闢,洞門高懸,門有木橫列,而下隔一峽,遙睇無路,遂不及迂入。又半里,又涉一南流小水,西逾一岡,共二里而抵桃源村。其村百家之聚,與水槽相似,倚北山而居;前有深塢,羅平之道自塢中東南來;北東西三面,俱會其水南墜入崖洞,而南洩於蛇場江。故知拐澤西岸崇山,猶非南行大脊也。村多木皮覆屋以代茅。時日已午,就村舍瀹湯餐飯,而木溼難燃。
久之,乃西向行,渡西北峽石中小水。
一里,陟西塢而上。
又一里,逾岡而西,見西塢自西而東,其南有小山蜿蜒,亦自西而東界之。其山時露石骨崢崢,然猶未見溪流也。塢中雖旋窪成塘,或匯澄流,或瀦濁水,皆似止而不行者。又西一里,逾岡西下,有村當塢,倚南崖而居。於是繞村西行,始見塢中溪形曲折,且聞溪聲潺湲矣。由其北溯之西行,又一里,見塢中又有一村當塢而居,始見溪水自西來,從其村西,環其村北,又繞其東,其村中懸其北曲中,一溪而三面環之,南倚南山之崖,北置木橋以渡溪水。其水不甚大,而清澈不汩,是為清水溝雲。蓋發源於西山之回坎坡,經此而東出於桃源,始南去者也。
又西一里,復過一村,其村始在塢北。
又西一里,又經一村,曰小板村,有稅司在焉,蓋羅平北境,為桃花駝鹽之間道也。又西二里,始逾坡涉澗,屢有小水自北峽來,南注於清水溝,路截而逾之也。北峽中男婦二十餘人,各捆負竹筍而出,蓋土人群入箐採歸,淡燻為幹,以待鬻yù賣人者。又西二里,直逼西山之麓,有村倚之,是為回窞dàn深坑坡。清水溝中民居峽塢,至此而止,以塢中有水。可耕也。
由此西南半里,過一小橋,其水自西北沿山而來,即清水溝上流之源矣。度之,即西上嶺。嶺頭有索哨者,不之與而過。
躡嶺一里半,西陟嶺脊。是脊始為分水之處,乃北自白水鋪西直南度此,迴環西南,而峙為大龜,以分十八寨、永安哨、江底河諸派者也,而羅平之界,亦至是而止焉。逾脊西,漸西北平下一里,漸轉而西,行塢中。其塢東西直亙,而南北兩界遙夾之,南山卑伏,而北山高聳,暮霧復勃勃籠北峰上,流泉亦屢屢自北注南。第南山之麓,似有墜澗橫其北,然不辨其為東為西,以意度之,以為必西流矣,然不可見也。塢中皆荒茅斷隴,寂無人煙。
西行六里,其西有山橫列塢口,塢始墜而西下,茅舍兩三家,依塢而棲,路乃逾塢循北山而西。
半里,有茅亭一龕當路旁,南與茅舍對,想亦哨守之處也。
又西一里稍下,有小水成溪,自北峽來,小石樑跨之,其水南注塢口而去。既度梁,即隨西山南向,隨流半里,轉而西上嶺,暮色合矣。
又上一里,而馬場之聚當嶺頭。
所投宿者,乃新至之家,百無一具。時日已暮,無暇他徙,煨溼薪,臥溼草,暗中就枕而已。
初七日晨起,雲尚氤氳。飯而行。有索哨者,還宿處,解囊示批而去。於是西北隨坡平下,其路甚坦,而種麻滿坡南,蓋其下亦有塢西通者。西馳四里,始與溪近。隨流稍南半里,復循坡西轉,又一里,下坡。西望西南塢中,有數家之聚,田禾四繞,此溪經塢環之。其塢自北山隨坡南下,中有一水,亦自北而南,與此水同會於村北,合而西南破峽去。乃西截北來塢,半里抵北來之溪,有新建石樑跨之,是為獨木橋。
想昔乃獨木,今雖石而猶仍舊名也。
橋下溪流,三倍於西來之水,固知北塢之源遠於東矣。
逾橋西,即上嶺,西南直躋甚峻,一里半,逾其脊。又西向平下者一里,有岐隨岡南去者,陸涼道也。岡西塢中,復有數家焉,亦陸涼屬也。
其塢亦自北而南,雖有村而無流。路西下截塢,半里,經村北,又半里,抵西界崇山下,遂躡峻而上,而陸涼之界,又西盡於此矣。蓋因其水南下陸涼,故西自此塢,東抵回窞西山,皆屬之陸涼。其處南抵陸涼衛,路經尖山、天生橋,相距尚八十里也。由西嶺而上,又為海崖屬,乃亦佐縣右縣丞土司龍姓者所轄,亦佐縣有左、右二丞,皆土司。左丞姓沙,在本縣,即與步雄攻黃草壩者。右丞姓龍,或曰即姓海,在北,而居近越州。其地東自此嶺而西抵箐口焉。東與亦佐西界中隔,羅平、陸涼二州之地間錯其間,不接壤也。
從東麓西上,屢峻屢平,峻者削崖盤磴,平者曲折逶迤。
三峻而三逾嶺頭,共七里,望見南坪有數十家之聚,北峰則危聳獨懸。蓋自馬場而西,即望見遙峰尖削,特出眾峰之上,而不意直逼其下也。又一里,梯石懸磴,西北抵危峰前,其時麗日轉耀,碧天如洗,眾峰盡出,而是山最高,不特獨木西峰,下伏如砥,即遠而回窞老脊,亦不能上與之抗,惟拐澤雞場西嶺,遙相頡頏。其中翡翠層層,皆南環西轉,而接於西南巨峰。此東顧之極觀也。其四則亂峰迴罨yǎn覆蓋,叢箐盤錯,遠雖莫抗,而近多自障焉。其南則支條直走,近界既豁,遠巚前環,此獨木諸所遙帶而下洩者。西南有二峰遙湊,如眉中分,此盤江之所由南注者耶?
其西即越州所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