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先例可援、沒有先例可遵循,那就不能幹。
穩重慎重,這是他們一直掛在嘴邊的治國方略。但凡容易出事的事情,那就不做,寧可不做也不要做錯。
士林對這種行為方式也是有很高的評價,通常是“老成持重”四個字。
同時,陳炌還隱晦的點出了另外一個事:不能開這個先例。
朝廷回家的老人有多少?這些人有的是自己願意回去的,有的是被逼著回去的。如果高拱的例子開了,那就會有人效仿。
自己願意回去的就算了;那些被逼著回去的人肯定會想辦法回到京城鬧事。
這可不是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們想看到的。
“臣也覺得不妥當。”戶部尚書方逢時也站了出來。
他是張居正的人,跟高拱本身就尿不到一個壺裡。
張居正現在不在京城,他們這些人把高拱弄回來算什麼事?
“高閣老既然身體有恙,那就更不應該到京城來。這一路山高水遠,路上要是出了什麼事,怕是不好辦。”方逢時一臉關切的說道。
“陛下仁慈,體恤老臣,這是為臣子的福分。臣覺得派一些御醫,帶上好藥更合適。高閣老想到京城來看病,無非就是想要更好的郎中、更好的藥。直接派人過去,比他一路舟車勞頓要好得多。”
朱翊鈞看著方逢時,面帶笑容的點了點頭。
兩個人,兩種方略。雖然目的一致,但是辦事的方法不一樣。
方逢時看似關心高拱、是為了高拱好,可是這個說法要比陳炌更要命。
大明官場第二套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做事情。
向外擴充一下就是:為了陛下、為了大明江山社稷,反正我們沒有私心。
通俗一點說就是口號拉滿,高調一定要唱起來。不管目的多麼齷齪,但理由一定高大上。
“臣覺得兩位大人說的都有道理。”刑部尚書嚴清這個時候也站了出來,面容嚴肅的說道:“前段時間,張閣老身體偶感微恙,朝堂之上人心浮躁,民間議論紛紛。”
“現在張閣老身體已經大好,如果讓高拱進京恐怕會重蹈覆轍,於朝堂安穩不利、於大明在江山社稷不利。臣覺得方大人說的有道理,派好的太醫和藥過去,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