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青樓可不是平康坊拐角張燈結綵,看上去極其富麗堂皇的群芳樓,而是醉仙樓後面一幢毫不起眼的青瓦小樓。
門前不像群芳樓那樣有搔首弄姿的歌女,也沒有坦胸露乳的崑崙女奴。
人家玩的可是品味。
兩扇烏漆小門上兩隻扭龜門環,門口兩隻石猴拴馬樁,若是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哪位官家的府邸。
進得門來,迎面是一座雕刻了牡丹石壁的影牆,牡丹上面篆刻著三個清秀飄逸的字:牡丹苑。
右邊門壁有一幅畫像,前面供奉著香爐,紅燭香火四季不斷,畫像畫著一位手持竹簡的官員,正是戰國名相管仲。
畫像旁邊一副對聯。
上聯道:天上四季春為首;
下聯是:人間五福壽當先。
《戰國策》中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家,以掩桓公。其“女閭”一詞往後就成為青樓的代稱。
因此,青樓以管仲為祖師爺,四時祭拜。
若不細看,還以為到了那家世族的宅院。
從左邊廂道轉過,兩行綠竹將院子分成左右兩片,中間卵石砌成的院子中間擺著兩隻青瓷大缸,青瓷大缸周邊,佳木蘢蔥,奇花爛漫,假山間,清流湧出。
翠竹後面,兩排雅室,每間門前都掛著不同的花燈,花燈都是在西市常安坊叫人仿照歷代宮燈定製的,上面蒙著粉紅細紗,細紗上或畫著蓮花、或牡丹、或芍藥、或水仙,俱是長安城中名家手筆,透過細紗可見花燈中亮著的鯨魚油蠟。
鯨魚油蠟是用鯨魚腦油製成,這樣的蠟燭,亮度高,無油煙,用時久,傳說當年石崇與王愷鬥富,用的便是這種蠟燭。
這種蠟燭極為珍貴,一根值錢數十貫,燒的那是蠟燭,燒的可是銀子啊,就連一般的貴族人家,都不一定能消費得起的。
站在園中,可聽見絲竹聲聲,淺笑連連,兩三身穿儒衫錦服的公子,或搖著金絲楠木摺扇、或持一把鑲金鍍銀的玉如意,對月作賦,鋪了曲子,送去雅舍,不時琴師便調了琴瑟,一聲絲竹聲響處,宛轉悠揚的女聲便傳了出來,引得眾人擊掌稱讚。
向南甬道中有一個暗門,通著醉仙樓,如有客人需要酒菜,下了訂單,不到一刻鐘的時間,便有小廝將酒菜從這個門送來。
今天天擦黑的時候,趁著眾人不注意,一個身穿長裙,頭戴白紗斗笠的女子從這個門中進入,身影一閃,便上了二樓,看看一間掛著石榴花燈的雅間,用餘光掃了一眼四周,便徑直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