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茶產於洞庭湖碧羅峰,”吳應熊看著遠去的郎廷樞,緩緩說著,“只有十幾畝茶山品味最純。茶女採茶歸時把茶放在懷間,那茶得了熱氣,異香突然發出,採者都被嚇得一跳,所以叫‘嚇殺人香’──家妹每年購得數斤孝敬老父,應熊才得分享這點口福。”
說著,郎廷樞已拿了一包茶葉過來。康熙因在鰲拜府領教過“女兒茶”,哪裡肯在這裡吃什麼‘嚇殺人香’,忙笑道:“你不用沏了,這茶既這麼好,就留著,帶回宮裡慢慢兒吃吧。”吳應熊也聽說過鰲拜府那檔子事,知康熙疑心,一笑也就罷了。卻聽康熙笑道:“朕今日出來閒逛,隨便到這裡瞧瞧,順便想問你一件事──你父親這些年身子骨兒究竟如何?”
皇帝問到父親,臣子是必須叩頭的。吳應熊忙跪下叩頭答道:“奴才父親常來家書,這三四年身子越發不濟了,常有昏眩的病症,目疾也很重,文章是早就不能讀了,看東西也難,上次跌倒了,幾乎中風,好容易才調養得好了一點兒……”康熙聽了沉吟良久,又道:“既如此,上次賜他老山參倒不合用了。你明日到內務府領十斤上好天麻寄回去,就說朕說了的:人參斷不可輕用。”吳應熊連連叩頭,感動得似乎有些哽咽,顫聲說道,“萬歲待臣父子恩深如海,三生難報!”
“不要這樣,”康熙誠摯地說道,“有些事朕一下子也說不清楚。你父親送來了摺子請求撤藩,朕已經批下去了,照允。大臣中有人以為平西王不是出於真心,你父親那邊也會有人疑慮……”說到這裡,他咳了一聲,周圍幾個人緊張得氣都透不過來,良久康熙才又道:“這些話詔書裡是寫不進去的,傳到雲南、廣東、福建很不好。”
吳應熊聽得好似芒刺在背,尋不出話來應對,只是連連叩頭。
“這些都是小人之見!”康熙有點激動,起身離座踱了幾步,看了一眼那盤殘局,“朕自幼讀書,就懂得了‘天下為公’,昔日不撤藩為防南明小醜跳樑,今日撤藩更為百姓休養生息。你父親過去功高如山,如今又自請撤藩,這樣深明大義的賢王到哪兒找去?”他加重語氣,“這個話是一面理兒;另一面,當初你父親從龍入關,和朝廷殺馬為誓,永不相負。人以信義為本,吳三桂不負朝廷,朕豈肯為不義之君?”
康熙說得情真意切,又句句都是實言,連郎廷樞和保柱在旁也暗暗起疑:王爺是不是太多心了?正思量著,康熙好像在回答他倆的疑問,又道:
“朕就是掏出心來,懷著異志的人,也未必肯信。若論大義,你是朕的臣子;若論私情,你是朕的姑父。咱爺們在這過一過心,你寫信把這個話傳給你父親,叫他拿定主意,首先不要自疑,更不要聽小人們的調唆,又是煮鹽、又是冶銅的,朕看大可不必。你說是嗎?”
“是!”吳應熊重重叩頭答道,“主子如此推心置腹,天理良心,奴才和家父皆當以死報效!”
“你在京時間太久了,這不好。”康熙又道,“倒像朕扣你作人質似的──你說是麼?”
“是……不是!”吳應熊胸口通通直跳,蒼白的嘴唇嚅動著,慌亂得不知回答什麼好。周培公、魏東亭聽了這些話,像是要放吳應熊出京的意思,一下子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康熙心裡暗笑,口裡語氣卻轉沉痛:“說這個話的人,朕真不知是何心腸!!朕是濫殺人亂株連的昏君麼?你都看見了,鰲拜犯了多大的罪,朕都沒有殺,他的四弟照樣升官!你是朕的至親,又是長輩,朕能忍心下手害你?”
這也是實話,眾人不禁面面相覷。
“你父親身子不好,你做兒子的,該回去看看,這是人之常情嘛!”康熙隨口說著,口氣一轉,更加溫馨可人,“這下子什麼都好了,朕在遼東給他好好蓋一座王宮,你就回去侍候,也盡了孝,也堵了那些小人的嘴。什麼時候想進京玩玩,想出去走走,告訴朕一聲就成。天下之大,你們沒去過的好地方多著呢!惠妃納喇氏就要臨盆,產下皇子來,你這個太子少保也得照應,朕倚重你的地方多著呢……”他竭力給吳應熊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魏東亭聽到這裡,蒼白的面孔又泛上了血色,深深舒了一口氣,狼瞫和周培公懸在半空的心也放了下來。
“是。”吳應熊鼓騰起的熱血迅速地冷了下來,“奴才遵旨,預備著侍候皇子!”他心裡又氣又恨:“你未必就能有個‘皇子’。說不定是個丫頭片子,還不定是個怪胎呢!”想著,眼睛瞟了瞟躬身侍立在旁的皇甫保柱和狼廷樞。
皇甫保柱和狼廷樞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們也不敢肯定康熙的話沒有假的成分,但貴為天子,萬乘之君,親臨這個府邸,說出這番話,句句入情入理,即使有假的,也是勸人為善,好好與朝廷共事,也沒有壞處呀!
“你在這裡更不要聽人間話,寫信給平西王,欽差就要去了,一定要辦得朝廷滿意,三桂滿意、百姓也滿意。”康熙想想又道,“我們君臣要齊心協力,共同治國安民,假若拿錯了主意就會屍積如山、血流成河!”他笑著,用手撥弄了一下那盤殘棋。
康熙諄諄告誡,反反覆覆講了許多治國安民的道理,才帶著三個人出來。吳應熊送出大門,才發覺貼身小衣全被汗溼透了。
“萬歲方才幾乎嚇煞臣!”周培公說道,“奴才還以為真要放額駙回滇呢!”
“是詐道也是正道,這正是和你講的圍棋天理陰陽之變一樣。”康熙輕加一鞭,冷冷說道,“你回去傳旨,兵部和你們巡防衙門司事官員明日遞牌子,朕在毓慶宮再議一下長江佈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