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斯大林也非常慶幸自己是如此的重視這件事,為此不惜著急許多聯盟的人才齊聚莫斯科,這番一天前還被伏羅希洛夫批評了一下的舉動,如今看來真是正確無比。
長久以來,伏羅希洛夫一直是斯大林的“親密戰友”,在大清洗時的親密合作加深了這層關係。
不過,伏羅希洛夫從不是斯大林的下屬,兩人真的“戰友關係”,所以,基於一些問題伏羅希洛夫不必看斯大林臉色行事。
伏羅希洛夫本質上是一位赳赳武夫,這類人說話辦事總是非常直率的。
戰爭爆發前,關於軍械生產的一些列會議上已經制定了軍隊全面換裝半自動步槍的計劃,並開始落實。
結果,計劃剛開始落實戰爭就爆發了。
關於這一問題上,伏羅希洛夫的態度一度表現得有些異見,不過因為是和平時期,他沒必要太關心這件事。
然而戰爭爆發後的慘痛失敗,蘇軍喪失大量軍地,新組建的部隊短時間內又面臨著缺少槍支彈藥的窘境。戎馬一生的伏羅希洛夫自知不能置之不理,原本制動的半自動步槍換裝計劃,非常明顯已經趕不上時局變化了。
還是這一問題,伏羅希洛夫一直有些保守,難道莫辛納甘已經過時了?不!它的精確性不可思議,一槍就能擊斃敵人,那麼何必費盡心思搞連發步槍呢?與其在槍械上做文章,還不如加強軍隊的訓練。
伏羅希洛夫以這樣非常務實又傳統的態度支援莫辛納甘恢復地位,國防人民委員會里的其他重要人士,則根據聯盟目前的實際情況,認定只有莫辛納甘才是當前的最優價效比槍械。
當然,衝鋒槍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城市戰中的表現有著不可思議的驚豔表現,對此,伏羅希洛夫則是完全支援的。
只不過,衝鋒槍歸根結底是衝鋒槍,城市戰也不是主流戰場。大軍團的作戰,士兵還是要用步槍作戰。
所以在會議上,斯大林的堅持遭遇到其他人的反對。
結果現在呢?美國大力援助蘇聯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美國軍工業的訊息。
斯大林的視野很開闊,他了解到美軍全面裝備了一種半自動步槍,使得他們的軍隊佔有很強的火力優勢。
人比人氣死人吶,如果蘇聯也如美國那般財大氣粗、本土又未被襲擊,換裝半自動步槍的計劃怎麼可能被一個伏羅希洛夫的“莽漢”理由所否決?!
但斯大林從不缺乏支持者。
有些支持者是為了得到好處,竭盡所能的奉迎領袖,也有些人,則是認同斯大林的決策。
三位武器專家離開了克里姆林宮,到了第二天,一個年長者以及一位頗為年輕的男人走進克里姆林宮,站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裡。
這兩位可以稱得上重要人物。
老者就是年逾古稀的費德洛夫,他出生於沙俄時代的自動步槍先驅人傑,他的研究成果給予很多後進者巨大幫助,昨日的那三位優秀人才簡直就是他的學生。
早在1925年,費德洛夫、託卡列夫、傑格佳廖夫研製的三種步槍透過了國家靶場試驗,但都沒有滿足紅軍簡單、堅固、可靠的三個原則性要求。
這件事算是老爺子的遺憾,好在他的設計思路被後繼者充分學習參考。
他的學生西蒙諾夫的成果最終成了蘇軍制式半自動步槍,雖然現在幾乎停產。
老爺子已經退休,然而國家正處於水深火熱中,本著一位“蘇聯勞動英雄”的一腔熱忱,他覺得自己有理由奉獻力量,只恐現在已經年老力衰。他一直得到蘇聯當局的高待遇安度晚年,為了麵包和肉湯吃得心安理得,他還在書寫一本書籍,以求能幫助後輩的科研工作者。
寫書的工作不可能搞的沸沸揚揚,他口述由副手紙筆,主要探討的則是火炮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