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確非常的快。”按捺不住激動,捷格加廖夫失禮地插嘴:“領袖同志,請容我說一句。別列科夫的所謂突擊步槍,我對他有著懷疑。難道他們僅用一週時間,就完成圖紙繪製、工廠生產,甚至是安排在靶場實驗?即便他們完成了這一切,槍械的質量我實在有所懷疑。”
斯大林順勢補充:“他們研發了兩種槍械。捷格加廖夫同志,我實話告訴您,西伯利亞軍區司令發來的電報,對別列科夫研發的第二款武器,一種輕型機槍有著高度的評價。您看看這份報告吧!”說著,斯大林從辦公桌的抽屜裡拿出一份檔案,遞交到面前的三人手中。
這一刻,捷格加廖夫蒼老的滿是皺紋的臉上充滿著震驚。
此檔案出自於西伯利亞軍區司令之手,絕非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那個男人雖然只是中將,而今卻承擔著極為重要的徵兵任務,蘇軍現役部隊裡,有近三分之一就出自於西伯利亞軍區,未來,該軍區走出的軍隊會更為龐大。
那個男人也五十多歲了,都是軍人出身,他的報告裡吹噓的成分恐怕很小,報告裡的絕大部分內容,恐怕就是一種令認不安的事實。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捷格加廖夫看到了幾項特別描述與資料。
第一,他們是基於西蒙諾夫設計局研發的所謂中間威力步槍彈,研發出的突擊步槍。突擊步槍安裝可拆卸彈匣,全重僅有六公斤。
第二,別列科夫提出一種槍族的概念,所以針對步槍進行改造,研發出所謂班用輕型機槍,安裝載彈量高達75發的彈鼓後,全重僅有九公斤。
第三,兩種槍械的核心零部件可以互換。有30發彈匣,50發彈股和75發彈股可供選擇,並完全通用。
第四,使用中間威力彈不意味著子彈缺乏威力,竟有靶場實驗,子彈依舊能穿透四百米外的一毫米厚薄鋼板。而別列科夫聲稱,激烈槍戰幾乎都發生在四百米距離內,而二百米左右的作戰最為頻繁。
如果僅從軍區司令的描述來看,這幾項核心描述過於讓人驚喜,讓人難以置信。
三人中當屬捷格加廖夫最為敏感,畢竟他的研發成果的輕機槍,正作為蘇軍的制式輕機槍,裝備量數以十萬計,如今可是步兵班的火力中堅。可它的弊端捷格加廖夫何嘗不明白——太重。
47發的大彈盤,給其裝子彈比較麻煩,攜帶也不怎麼方便,不過備彈量確實很高,這對戰鬥持續性非常關鍵。
現在呢?如果別列科夫的所謂班用輕機槍的關鍵性引數真如軍區司令所言,自己的成果就可以拋棄掉了。
彈鼓多達75發備彈,可以持續射擊三千發,全重僅有九公斤,四百米的距離還能打破薄鋼板。
再好好琢磨一下,這些資料的背後還有許多細思恐極的東西!
西蒙諾夫、捷格加廖夫還有託卡列夫,他們三人都在致力於研究自動化的武器。
一款優秀的自動槍械該是怎樣的呢?
它應該更輕,減少士兵的負重。精度要高,射速要適當,備彈量要大。材料要結實耐用還便於維護。
這幾種需求居然被別列科夫搞出來了?報告檔案中還有另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描述,突擊步槍居然有半自動、全自動兩種模式不說,模式的調整由一個外接小扳手控制,扳到最下,就是槍機鎖死的保險,扳到最上就是全自動模式。
僅靠一個扳手,就能調控三種模式?如此精巧的射擊是如何做到的?!
三人圍在一起,燈光的照耀下,他們額頭滲出的汗水為斯大林所察覺。
“呵呵,看起來你們也為之震驚。”
這時,捷格加廖夫才緩過神:“是的,斯大林同志。我現在有著懷疑,也充滿了期待。真是感謝您給予我們這樣一個機會,我真是太想看看新槍了。”
“對!”西蒙諾夫補充道,“我很想知曉他們的新槍是怎樣的神奇設計。”
託卡列夫亦是發言:“即便槍械存在一些瑕疵,他的一些設計結構也有無與倫比的借鑑價值。如果我們獲得了他們的設計藍圖,我們能快速研發出更為優良的槍械。”
斯大林滿意的點點頭,作為一個喬治亞人,如今的他早已經把自己看做是俄國人。蘇聯即是俄國,一個比沙俄還要強大的俄國,是有著偉大理想的新俄國。那麼這樣的偉大國家,必須把他國的人才與技術吸收過來,化作自己的力量。現在看來,這幾位為了蘇聯奮鬥二十年的專家們,他們有迅速消化掉別列科夫研發成果的能力。